第三十九卷第八期 107年8月1日發刊
「語」你「童」行∼認識兒童語言治療
寶貝 你什麼時候開始說話?
◎林口長庚復健科語言治療師  陳嘉惠
媽媽帶著祥祥(化名)進治療室,滿臉擔心的說:「祥祥已經2歲了,什麼都聽得懂,但就是不說話。」經過晤談及評估後,發現祥祥的理解能力正常,曾說過「媽媽」和「抱抱」的詞彙。媽媽表示祥祥平時會嘰哩呱啦的說一些聽不懂的外星語,如果要求祥祥叫媽媽或說其他話時,祥祥就撇頭轉身就走。
孩子從出生後,透過與父母或照顧者的溝通互動,經由模仿與學習逐漸形成口語表達。因此父母或照顧者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有效處理孩子口語表達不足所造成的情緒與行為問題,和孩子的語言表達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臨床上有部分的孩子像祥祥一樣,在語言理解、認知、動作、遊戲及社交技巧上,均和同年齡兒童發展一致,唯獨口語表達有限,這樣的孩子我們稱為「遲語兒」。遲語兒日後通常還是能趕上同齡兒童的語言能力,但往往因為家長的過度要求或過度忽略,導致孩子對說話感到抗拒或挫折,進而使孩子的語言發展困難。所以,如何幫寶貝創造一個有效的語言學習及互動環境,成為父母首要任務!
誘發溝通動機
說話應是在一個輕鬆自然的情境中進行,藉由有趣的活動來誘發寶貝溝通說話的動機。溝通動機可分為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所謂內在動機是指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讓孩子內在得到滿足與喜悅,這種喜悅與滿足感會強化他繼續溝通的動力,包括好奇心、成就感、認同感及互惠感。在活動進行時,若適當的給予孩子實質的獎勵,例如給予餅乾、貼紙、蓋章等,即能有效引起孩子重覆溝通的外在動機。

使用適當的溝通方法
語言表達不僅僅只限於說話,同時還包括眼神、表情、聲音及手勢動作等。父母應該依孩子的語言發展及能力選擇適當的溝通方式。在孩子尚未有足夠的口語表達前,父母可用有變化的語調及豐富的表情提高孩子對語音的辨識及理解能力,引導孩子模仿或使用適當的手勢動作表達,同時解釋孩子正在從事的活動或動作。當孩子開始發出聲音表達需求時,不管孩子的聲音是否有意義,皆給予鼓勵及回饋,這樣可以增加孩子聲音重覆出現的頻率及變化。待孩子開始仿說或主動表達語彙時,再配合手勢動作及口語提示,擴展孩子口語表達的長度及複雜度。

增進語言的理解
缺乏語言刺激的環境會影響孩子整體的語言發展,若要促進孩子的口語表達及語言理解,平時就必須多和孩子說話,讓孩子透過不斷地學習並吸收環境中的訊息,增進日後口語表達能力。例如在自然情境中,隨時告訴孩子正在做的事,並讓孩子實際動手操作,透過問答提升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讓孩子參與活動並增加生活經驗。
促進口語的表達
時時觀察孩子的行為,以孩子的興趣為主,讓孩子引導你進行活動;同時耐心等候孩子的反應,不要強迫或催促孩子說話,假若孩子只有動作但不會說話,也不要給予壓力;父母應仔細聆聽孩子所發出的任何聲音,當孩子有聲音出現時,不管是否有意義,都應立即給予回饋、讚美或增強,鼓勵孩子聲音重覆出現的頻率及變化,進而讓孩子學會仿說、語彙表達,並擴展句子的長度。

有些家長因心急常強迫孩子開口說話,有些父母則認為孩子長大自然會說話,因而忽略給予豐富的語言刺激,這種過與不及都可能造成孩子語言發展落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先天氣質,再加上後天的教養環境不同,這些都是影響孩子說話意願及語言發展快慢的因素。在孩子尚未有口語或口語表達極少之前,父母應提供足夠的語言刺激環境,教導孩子使用適當的溝通方式,增進孩子的語言理解及認知能力。在輕鬆自然的情境下,和孩子建立互動溝通的動機,鼓勵並耐心等待孩子說話,孩子自然而然就能順利開口說話。
         
 
封面故事
如何讓你家寶貝 吃得安全又健康
寶貝說話臭乳呆 原來是構音異常
寶貝 你什麼時候開始說話?
寶貝,動動小嘴,跟我一起這樣做∼幼兒口腔動作遲緩與活動介紹
聰明培養孩子的 語言理解力
社服園地
活動花絮
心靈點滴
當我的阿嬤失智了∼
中醫報導
中醫如何治療惱人的頭痛
病人安全
醫師的第二雙眼睛∼超音波導引血管穿刺技術
愛無國界
汗流浹背飄異味好尷尬 微波除汗助患者擁抱夏天
兒童醫療
認識學齡前兒童扁平足
本月主題
語言治療師∼與你同行的醫療好夥伴
焦點話題
2018年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器官捐贈感恩追思大會
鼻水?腦脊髓液?分不清 小心腦部感染
國人過敏性休克 近8成是藥物過敏引起
林口長庚醫院與桃園市政府攜手 用愛守護山地鄉健康
長庚科大師生與社區長者 「做伙來七逃」
長庚醫療體系榮譽事蹟彙編 107年度上半年(1∼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