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過敏性休克 近8成是藥物過敏引起 |
 |
◎林口長庚麻醉部一般麻醉科主任 柳復兆◎林口長庚麻醉部部主任 余黃平 校閱 |
 |
 |
 |
一位年輕的患者因臉部骨折接受手術,但沒有任何過敏病史的他,卻在接受一般全身麻醉後突然,心跳上升到每分鐘140下、血壓掉至52/36mmHg,經強心劑和輸液治療,血壓卻還是下降到無法測出,心跳也接近停止,最後靠著急救及心肺復甦術救回一命。經抽血送本院藥物過敏中心檢查發現,患者對麻醉過程中使用的一種肌肉鬆弛劑過敏,在更換不同肌肉鬆弛劑來輔助麻醉後,手術就順利完成。 食物或藥物常會引發過敏,但嚴重的過敏反應極為可怕,甚至導致「過敏性休克」,瀕臨死亡邊緣。林口長庚最新的研究顯示,台灣每年約有300名過敏性休克案例,其中高達8成是藥物過敏性休克,而10歲以下以及70歲以上,則是發生食物過敏性休克機率較高的族群。此研究已發表在2017年11月的國際知名期刊「休克(SHOCK)」。 「過敏性休克」是一種嚴重的過敏反應,發病速度極快,常會引起一連串的異常生理反應,常見的症狀包括皮膚起疹、嘔吐、頭暈、舌頭或咽喉發生腫脹、呼吸困難及血壓急速下降等。這些症狀常在接觸過敏原後數分鐘至半小時內發生,且過敏情形可延續到數小時之久,如果沒有經過適當及立即的醫療照顧,會有致命的危險。 林口長庚麻醉部醫師為分析台灣過敏性休克的發生率以及發生的原因,收集2005年到2012年的健保局資料庫,因過敏性休克住院的個案共有2,219位,其中418位是因為食物過敏,1,801位是由藥物引起的過敏性休克,約佔8成。以年紀來說,大於50歲發生藥物過敏性休克的機率較高,其中70到79歲年齡層比率最高。 食物引起的過敏性休克情形,年齡偏向兩極化,年紀10歲以下及70歲以上,比其他年齡層有更高機率發生食物的過敏性休克。此外,所有個案中,有24名發生死亡,皆為藥物引起之過敏性休克。 台灣因過敏性休克住院的發生率,大約是每年每百萬人口會有12.71到13.23人發生,也就是每年約有300個過敏性休克案例發生;這與歐美國家每年每百萬人口會有30到200人發生相比,台灣發生過敏性休克的機率相對偏低,這有可能是因為人種、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等差異所致。而歐美國家較常發生因食用花生堅果或莓果類等食物引起的過敏性休克,在台灣反而比較少發生,台灣最常見的還是以藥物引起的過敏性休克為主。 台灣藥物過敏性休克發生率較高,對醫師而言反而是一大隱憂,因為臨床上醫師常常會遇到病人吃藥打針過敏的情形,但國人用藥習慣常同時混合使用多種藥物,其中也包含一些複方藥或來源不明的藥物,因此大多數的藥物過敏往往很難找到過敏原。 過敏發生的原因很多且複雜,與基因遺傳、周遭環境及過敏原暴露次數和濃度等均有關係,且每個人對不同過敏原及過敏反應嚴重度也有很大差異。幸好目前過敏原及個體相對過敏強度可以經由新的檢測及檢驗方式分析出來。 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鐘文宏表示,一般民眾如果有藥物或食物過敏的經驗,可以到有藥物過敏檢查合格的醫院檢測,找出自己的過敏原。特別是有藥物過敏史、需要接受手術、麻醉、特殊藥物治療的病人,可以將自己可能過敏的藥物拿給醫院檢驗,確認自己的過敏原,讓自己遠離過敏性休克的風險。 此外,過敏性休克也可能發生在家中或戶外,當疑似有過敏性休克情形時,請立刻通報119請求協助並告知可能過敏原因,是否有不小心服用到過敏藥物、食物或被昆蟲叮咬之情形,以便急救人員到現場時可立即給予適當處置,減少死亡風險。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社服園地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愛無國界 |
 |
 |
兒童醫療 |
 |
 |
本月主題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