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急性腦中風的新療法∼介入性動脈機械取栓療法 |
 |
◎林口長庚急重症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王以舟 |
 |
 |
 |
「這裡有急性中風發作的病人∼」 「請立刻推到急救區,啟動急性腦中風治療小組。」 急診室內醫師、忙碌穿梭的護理師呼喊著,一旁的同仁立刻熟練的靜脈注射、抽血、通知電腦斷層檢查室待命∼。 時間就是搶救腦組織的機會,在血管阻塞後,腦損傷的部位會隨時間而擴大,因此「爭取時間、搶救中風」成了現在醫療的首重救治原則。 腦中風的病因與治療 腦中風有兩種,當腦或頸部血管阻塞造成血流不暢稱為缺血性中風;另一種是血管破裂造成出血則為出血性中風。除了血管阻塞原因、位置外,有無充足側枝循環也與治療結果有關;患者若具豐富的側枝循環,發生缺血的比例會降低些!也因為側枝循環對於患者預後極為重要,我們在急診的CTA影像檢查(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特別注意這一因素,作為決定病人後續治療的關鍵因素。 一般出血性中風發生率較低,嚴重者必要時在第一時間安排神經外科進行緊急移除血塊手術,以止血救命為優先,目前國內各大醫學中心都具備第一時間處理此類病人的能力。反觀缺血性中風,雖佔所有中風的八成,但症狀嚴重的比例較低,早期幾乎沒有特別有效的療法!直到1996年,美國FDA開放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r-TPA),2002年衛生當局陸續核准此治療的適應症,我們才首次對急性腦中風有明確療效的藥物。 既然出現具療效的藥,是不是缺血性中風從此就可以根治了呢?遺憾的是要使用這類藥物,必須在發病2.5小時內到達醫院;一旦超過時間或是由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神經內科醫師評估,很可能造成出血的併發症,反而加重了病情! 因為前述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的侷限,神經科醫師也從心臟科醫師治療急性冠狀動脈疾病得到啟發,採用微創口,介入性治療的方式,嘗試把血栓移除或把血管打通。早於90年代開始使用溶栓藥物,在阻塞腦動脈血管的血栓周圍施打,不過始終無法避免腦出血的併發症,且溶通血栓的比例也不高,因此並未廣泛採用。 後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由2013∼ 2015年開始,國際上陸續傳出令人振奮的治療結果,2015年更有超過五組團隊發佈非常正向的臨床試驗報告,美國與歐洲的醫界立刻更新中風治療準則,正式把介入性動脈機械取栓法列為中重度急性中風的標準療法,進一步擴展神經科醫師對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能力。 介入性動脈機械取栓療法 類似心臟科心導管檢查與治療,介入性動脈機械取栓也是採用導管技術,經由非常小的微創口置入導管,再由動脈網路導引至阻塞的腦血管前端。如果是血栓堵住血管,我們將以取栓支架或吸栓導管取出血栓;如果是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的堵塞,我們會採用心臟科慣用的球囊導管或支架,以球囊或支架擴張的方式打通阻塞的血管。當血管暢通後,病人會在神經加護病房觀察數日,等狀況穩定後送至加護病房觀察或接受復健治療,有的病人甚至完全恢復而不需復健。 以目前我們的治療經驗,發現影響病人預後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側枝循環的好壞,其次才是中風時間的長短。因此病人若能於發病第一時間送到具完備治療能力的醫學中心,及早接受完整的臨床與影像評估,由經驗豐富的團隊治療,才能獲得最佳的治癒機會。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新知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我心深處 |
 |
 |
白話醫學 |
 |
 |
兒童醫療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