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卷第四期 105年4月1日發刊
電腦刀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專刊
茲卡病毒
◎林口長庚感染醫學科、感染管制委員會副主席 黃柏諺醫師
茲卡病毒是經由斑蚊傳播的蟲媒傳染病,雖早在1947年於烏干達茲卡森林中的獼猴體內分離出來,卻直到2007年才有群聚的疫情,科學家們對此疾病因而有較多的認識。近來這波疫情始於2015年在巴西東北部爆發後迅速蔓延,目前在全球至少有40國或屬地傳出本土疫情,其中包括了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地區以及鄰近我們的泰國。
茲卡病毒和登革熱一樣由班蚊傳播,叮咬人後經過3∼7天的潛伏期後發病。病人在發病的第1天至第11天因為血液中帶有病毒,此時如再被病媒蚊叮咬,就可進一步傳播病毒。約有75%的個案無明顯症狀,也因此有經輸血或垂直傳染的案例。典型症狀與登革熱類似但較不明顯,可出現發燒合併皮疹、結膜炎、關節疼痛等,有時也有頭痛、肌肉痠痛及後眼窩痛,重症病例少見。治療主要依症狀給予支持性療法。
依巴西的疫情資料顯示,茲卡病毒可能與孕婦產下小頭症新生兒有關,惟待研究進一步證實。國內目前除一例自泰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個案外,並無其他個案,民眾如有出現疑似症狀,應於就診時向醫師詳細說明旅遊史。目前並無疫苗可預防感染,最主要的預防方法還是要避免病媒蚊叮咬。戶外活動時要穿著長袖淺色衣物,避開班蚊一天叮咬的高峰時間(日出後的1∼2小時及日落前的2∼3小時)活動,或使用經衛生福利部核可、含有DEET的防蚊液。此外,建議懷孕婦女或計畫懷孕女性若無必要,應暫緩前往流行地區,如需前往則必須做好防蚊措施。
         
 
封面故事
電腦刀∼放射治療的達文西
以電腦刀執行腦部立體定位放射手術
肺癌治療新選擇∼電腦刀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電腦刀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於肝臟腫瘤的應用
電腦刀治療攝護腺癌 克服傳統放射治療的瓶頸
新聞紀要
高雄長庚醫品30週年 精實醫療創新智能
全院總動員∼病人安全我最「應」
台灣質子研究新里程碑∼成立「台灣質子研究大聯盟」
金猴獻瑞耀新春∼賀歲圍爐福滿年
WTA女網賽冠軍獎金賑災∼詹家姐妹邁向奧運
醫療時論
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結合放射物理與輻射生物學的嶄新治療方式
醫學新知
分秒必爭的急性腦中風治療
搶救急性腦中風的新療法∼介入性動脈機械取栓療法
養生文化村報導
養生文化村∼我們的家
病人安全
核子醫學檢查與放射線安全
飲食營養
健康享用夜市美食
我心深處
精神復健∼回歸社會
白話醫學
茲卡病毒
兒童醫療
認識腸道健康的好朋友∼益生菌
增刊目錄
血管瘤
川崎氏症
神經母細胞瘤
海洋性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