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卷第四期 105年4月1日發刊
電腦刀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專刊
以電腦刀執行腦部立體定位放射手術
◎高雄長庚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 黃郁傑
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的沿革
立體定位放射手術這個名詞最早是由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醫院神經外科教授醫師Lars Leksell於1951年所提出。該醫院於1968年安裝第一部三度空間立體定位鈷六十伽傌刀治療機。立體定位放射手術並非真的進行外科手術摘除,而是利用三度空間立體定位系統集中放射線達到治療的目的。以伽傌刀為例,它利用201根伽傌射線,集中照射,患者不須打開顱骨,在單一的療程中,將幅射離子束,由四面八方集中照射顱內特定腦瘤,如同太陽光之聚光點,腦瘤接受極高的治療劑量,而周圍組織劑量減至最低,達到治療腦瘤不傷害腦組織的目的。運用此項治療方法的病灶,大小最好不要超過35毫米,因為病灶區愈大,四周正常腦組織接受到的放射劑量就會增加,如此會減低放射手術之優點。此外,病灶區必須位於三度空間定位架內,且立體定位系統必須精確,同時確保病人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位置不會移動。自1970年起開始應用此技術治療動靜脈畸形,此後陸續應用在良性腦瘤、原發性或轉移性惡性腦瘤,甚至神經功能性疾病的治療。
因伽傌刀的射源來自放射線同位素鈷六十,因此其操作不具彈性且風險高,同時為了精準定位,病人需在顱骨上打入定位頭架,因此治療過程並不舒服。
電腦刀可取代伽傌刀定位放射手術
美國史丹福大學在吸取了伽傌刀的基礎,利用機器手臂扛住能產生放射線的直線加速器,可以從各種不同角度與方向進行照射,達到同樣集中放射線的全新治療技術。電腦刀的技術核心是互動式機器人控制,由定位系統分析病人在治療中的X光影像反饋的信息,自動持續且確定修正治療位置以達精準度1mm以下的治療。這樣的治療方法病人不需要釘子固定頭架就能治療顱內與全身腫瘤。
電腦刀立體定位放射手術適應症
電腦刀靈活準確的治療特點,使之能夠治療使用常規設備難以接近的顱內病灶,腦部電腦刀的適應症為顱內惡性腫瘤包括:神經膠質瘤、星型膠質細胞瘤、成膠質細胞瘤、少突神經膠質細胞瘤、顱底腫瘤、轉移瘤及其他惡性腫瘤等;顱內良性腫瘤包括:腦膜瘤、聽神經瘤、神經鞘膜瘤、腦下垂體瘤、血管母細胞瘤、幼年血管纖維瘤及其他良性腫瘤等;也可以用來治療血管畸形如:動靜脈血管畸形、海綿狀血管畸形、動靜脈 管等。本院未來還希望可以將電腦刀應用在腦內功能性病變上,例如三叉神經痛等。
電腦刀的療程和傳統放射治療不同,依照病情只需要一到六次,大約一到兩週就可以完成治療。但並非所有的腫瘤都適合以電腦刀治療,由於每次都是大劑量治療,因此需要由放射腫瘤科醫師審慎評估。一般來說腫瘤越小,越適合以電腦刀治療。目前腦部電腦刀治療健保僅給付合乎適應症的腦部病灶且需事先向健保局申請。
         
 
封面故事
電腦刀∼放射治療的達文西
以電腦刀執行腦部立體定位放射手術
肺癌治療新選擇∼電腦刀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電腦刀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於肝臟腫瘤的應用
電腦刀治療攝護腺癌 克服傳統放射治療的瓶頸
新聞紀要
高雄長庚醫品30週年 精實醫療創新智能
全院總動員∼病人安全我最「應」
台灣質子研究新里程碑∼成立「台灣質子研究大聯盟」
金猴獻瑞耀新春∼賀歲圍爐福滿年
WTA女網賽冠軍獎金賑災∼詹家姐妹邁向奧運
醫療時論
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結合放射物理與輻射生物學的嶄新治療方式
醫學新知
分秒必爭的急性腦中風治療
搶救急性腦中風的新療法∼介入性動脈機械取栓療法
養生文化村報導
養生文化村∼我們的家
病人安全
核子醫學檢查與放射線安全
飲食營養
健康享用夜市美食
我心深處
精神復健∼回歸社會
白話醫學
茲卡病毒
兒童醫療
認識腸道健康的好朋友∼益生菌
增刊目錄
血管瘤
川崎氏症
神經母細胞瘤
海洋性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