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卷第五期 99年5月1日發刊
身心障礙之牙科治療專刊
醫師與醫療機構之守密倫理
◎演 講 人:高雄長庚副院長 陳順勝 ◎演講地點:基隆長庚醫院國際會議廳          林汝聰 整理節錄
 緣 起
基隆長庚醫院為了讓杏林後進能親炙醫界典範,以求醫脈相傳,並藉此砥礪自惕,不負國人對仁心仁術的殷切期盼,故特別舉辦「醫脈相傳經典演講系列」,邀請德術兼備、杏林仰望之大師,蒞院演講。
我在60歲那一年發願每年要考一個證照,以避免產生失智症。考了證照不一定用得到,但考過了就是表示醫療人員還可以從事很多業務,而且可以接受專業的挑戰。
我今天所要講的題目是有關「守密」的主題。我們知道病人有很多的權利,特別在「原住民」年,在聯合國「原住民」年的前幾年,有「訂」一個叫做「人權年」。所謂人權就是人要活下去的權利,也稱為基本人權。
在醫療環境裡「病人」是弱勢,而談到人權時,弱勢者的保護會比較優先。病人有活下去的權利,病人的權利也就是我們的義務。
國際的醫師協會所訂的病人的權利有十項。而權利變成法定,也就是所謂的法制化,法定的義務就是醫師要注意病人的病情變化,也有告知的義務,把知道的病情告知病人。因為倫理的四大原則是「行善原則、不傷害原則、自主原則、還有公平原則」裡面的首要之務(Priority)是病人的自主原則。所以醫師所知道的病人的病情,還有診療的內容要詳細的告知病人,而告知的程度要病人有同意共識。同時醫師要有守密的義務、親自診療的義務、法定急救的義務、通報的義務等這些是基本的義務。而這些基本原則裡面,醫師認為用什麼方法治療最好,而不會去傷害到病人,醫師有選擇醫療方法的自主權,但假使病人不接受的話,甚至要選擇第二或第三選擇時,你要遵重他的感覺與決定為原則,這就是所謂的「自主原則」。
何謂醫師或醫療的守祕
守密的範圍,廣義的說是醫師跟病人的互動內容;而狹義的守密只注重醫療的記錄,也就是病歷。那麼為什麼要守密呢?因為替病人看病,一定要詳細了解病人的病史。而詳細的病史,一定要由病人告知。病人之所以願意告訴醫師的基礎是建立在對醫師的信任上,所以醫師對病人守密是為了醫療的專業與需要。如果醫師不能替病人守密且公佈病情,所有的病人也就會誤以為醫師洩密,所以同事之間要相互的制約,避免有意或無意中洩漏病人的秘密,在Hipo Crotic的誓言裡有:「無論看到或聽到病人的隱私要絕對保密,不可告訴任何人」。後來此語就變成醫師的素質。在1948年有法院醫師的素質是要遵重病人寄託給你的秘密。20年之後,即1968年新版的法規公佈,即使病人死後也不能揭示病人的秘密。例如在病房裡某病人不幸死了,醫師回到辦公室或在任何地方碰到親朋好友也不能說出病人走了,因為這是醫師的義務,要替他守密的。
世界醫師總會里斯本宣言,在年訂立。其中有提到病人的權利。基本上病人有十大權利,在台灣也有訂立。目前在台灣所訂的有:醫療平等權、知悉權、安全權、同意權、選擇權、隱私權,還有求償權,醫療文件索取權,醫療拒絕權,醫療尊嚴權等。這是前台灣省醫師公會所訂的。一直到現在仍在實行中,其中有一部份已法制化,一部份並沒有法制化。而世界醫師協會的法規委員會召集人John Williams,他制定的國際醫學倫理法規裡面揭示:醫師的一般責任、醫師對病人的責任、醫師彼此間的責任等分三大章。其中醫師對病人的責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醫師要保護病人的隱私,一直到病人死後依然,這是1968年日內瓦宣言所訂的。
一般而言,保護病人的隱私,包括病歷資料,秘密與隱私的差異在那裡呢?隱私是指病人有形的身體的隱私與隱密。例如病人的心臟不是在左邊而是在右邊,那你就不能隨便跟人家講,因為這是他的隱私的一部份,也就是不能洩密的身體隱私是要接受保護的。
當然有人說醫療人員的守密是絕對需要的,不能妥協,不過也有人說那已過時了。他認為病人一路走來,醫師、護理人員、服務人員大家都看到病歷,為何要主治醫師來負責?這是老舊的觀念,不過現在回歸來說,所有接觸到病人的隱私的人員,機構都要安排守密的訓練。不僅醫師包括其他所有醫療人員都要守密,當然有時候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是不用保護的。在倫理規則裡提到,必要時得到病人的書面同意後是可以洩密的,因為這種洩密是基於保護病人。
例如病人得到癌症(cancer),怕承受不了痛苦,就說他要引爆瓦斯來自殺了結生命,而知道了這信息之後,為了安全起見,對第三者告知的義務超過對病人守密的義務時,是被准許的,總之醫師對社會有更高的責任時,對其周邊的人告知,或對醫學研究的需要以及預期法律上所需的資訊等是被准許的。不過若需要把病人的隱私講出來時,根據美國醫師協會,就有一定的規範要盡量使用匿名,需曝露的部份越少越好,要曝露到那個機構,用什麼語言,都要有很好的規劃,不能隨便講出,在美國有21個州規定,若洩露病人的機密,醫療人員執照會被吊銷。一般而言,病人的資料要妥善保護,要防患有意或無心的洩漏,例如打檢驗報告,常有打錯需要重打,這時會把初稿擲到垃圾桶,那時很可能會洩漏秘密,所以一定要用碎紙機把它碎化,否則有時會患下無心的洩漏,因此我們應該要有碎紙機的設備,把病人所有的資料當成一個重要且私密的公文來處理。任何接觸到病人資料的人,都需要有守密及安全訓練。而且要清楚的告訴病人,他們的資料萬一被應用時,需要有書面的記錄(同意書之類),假使沒有獲得書面的資料,也要有安檢的措施,當然要盡量以匿名方式來處理,公開的部份越少越好。
萬一病人要求公佈實情時,如發生車禍與對方談判,要求記者公佈或需要社服人員來幫忙時,會要求醫師把他的病情公佈,說他家沒人照顧需要社會來幫忙,有這樣的情況時,一定要由社服人員來協助,而做為醫師或醫療人員要隨時準備判斷病人資料的應變抉擇。
概括而言,目前英國在資料保護法上規定,容許病人閱覽病歷也只限於病理診斷的部份。亦即「病理摘要」而已,同時目前的評鑑揭示:守密的倫理是包括醫師及護理的倫理守則,其他檢驗部份也都訂有他們自己的守則,其中的倫理規範條文,都與保護病人資料的安全有關。委員會或有人關懷慰問送花時,現在規定一律不准把病人的名卡預先放在花上,再者,門診的白板上,公佈欄上也都不能列出病人名字,因為這些無形中會把病人的機密洩漏。
目前很多需要守密的倫理,都已法制化了,這個法制化的過程來自英國資料保護法,1998年所訂。此法是經過十幾來的縝密討論才訂的,此法訂出來後才有後續的人權法、健康社會照護法等相繼出現,這些法令都跟醫療人員的守密倫理很有關係,台灣也很快的跟上腳步,制定了相關的法令,其中有關醫療人員的守密是訂在「醫療法」的第72條。其實在健康保險法上也有相關的規定,而每個醫院都需要加以整理且訂定規章,若沒有訂立,機構要負責,有訂而醫護人員不遵守,那就由個人負責。
從醫療法來看病人的隱私權,醫師因業務而知悉他人秘密的,不得無故的洩漏。第72條有此規定,而且涵蓋到醫療機構,若有違反的話,得處新台幣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款。另外也有刑罰第107條規定,若觸犯者都可能受罰,又對醫療人員若有無故洩漏因業務而知悉他人的秘密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500元以下罰金,這是守密倫理法制化的實例。
至於醫療機構要如何因應呢?
我們要把所有的法令都拿出來檢討,比如說開刀需告知病人,不管病歷管理、病歷審查,同時還要考慮病人的隱私,即使有病人請求提供病歷影本或摘要時,要告知病人隱私權已從醫院轉到病人自己了,我們有盡告知的義務。因過去曾經有過投訴的案例,控告我們違反醫療法,後來經查不是出於醫師的錯,而是病人需要病歷影印轉交給勞保局時,其公司多留一份而造成洩漏。
最後來談有關媒體的問題,台灣的媒體對病人的守密一向有偏離客觀的問題。因為新聞倫理與醫療倫理基本上剛好是衝突的,許多媒體的報導,常會出自記者自我的見解,有時甚至偏離客觀事實,誇大或曲解報導,就此而言,與記者的互動關係,常會出現表面上普通的閒聊對談而事後卻成為媒體報導消息的根源,甚至常會扭曲真相,基於此,回應媒體記者時更應謹言慎行,不要隨便針對涉及病患隱私及病情上,發表言論或上網發表文章等。如果不加以注意,也許會成為爭議性的困惑,而似是而非的後果便十分難堪了。 

         
 
封面故事
身心障礙者牙科照護及治療現狀
身心障礙者門診之牙科處置
身心障礙者全身麻醉下之牙科處置
身心障礙患者牙科治療之全身麻醉
身心障礙者的口腔照護及齲齒預防
新聞紀要
基隆長庚醫院25週年院慶感恩茶會
兒童醫院兩岸三院兒童醫療論壇暨兒童繪畫比賽頒獎紀實
賀長庚大學中醫系楊智偉教授榮獲第五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
高雄長庚員工關懷講座紀實
醫療時論
專業化與人性化談護理創新
醫學新知
飛秒雷射於眼科之運用
特別報導
台灣心 海地情 海地醫療救援之所見所聞
林口長庚獲頒第二十屆國家品質獎紀實
基隆長庚醫院25週年資深人員感言
養生文化村報導
愛與關懷讓這裡更像家 一群黃衣天使 在長庚養生文化村
病人安全
別讓脆弱的生命再度受傷 認識病人安全委員會
飲食營養
介紹新版每日飲食指南
增刊目錄
妥瑞症簡介
有個好長官 心就會暖暖的
醫師與醫療機構之守密倫理
長庚醫訊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