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卷第十二期 98年12月1日發刊
減重專刊
關於恐慌症,你想知道的幾件事
◎嘉義長庚精神科主治醫師 蘇建安
前言
根據研究,恐慌症盛行率約1.5%∼3.5%,簡單說,大概100個人當中有2個人罹患恐慌症。但是有更高比例的人都曾有過恐慌發作的情況,只是還未達到「恐慌症」的程度。恐慌症的患者在發作時,常常嚴重到要跑急診就醫,但是在急診室做的檢查常常也查無身體病因。之後有些人會進一步到內、外科門診求診,而醫師所安排的檢查其結果也大多是正常。因此病患常常不知自身罹患恐慌症,也不知道該到精神科就診,反而是一再以身體的症狀作為主訴,在內、外科或急診就醫,這家醫院找不出病因,再換一家看看,無形中浪費了醫療資源,但是卻得不到實質的幫助。恐慌症這個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名詞,藉由這篇文章,來讓大家對恐慌症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恐慌症發作時的症狀
那麼恐慌症有什麼臨床症狀呢?跟前言提到的「恐慌發作」有什麼不同?我想這是很多人一開始想知道的。簡單來說,恐慌發作是突發性的產生一種極度緊張、害怕、不適的感覺,且伴隨著下面提到的某些症狀,包括心悸、胸悶、發抖、盜汗、手麻、噁心、頭暈頭痛、呼吸急促或是窒息感,甚至覺得快要死掉、發瘋或是失去控制。而且這種突然其來的發作會大約在數分鐘內達到最高強度。這樣的表現很可能就是一次的恐慌發作。根據精神科的診斷準則,如果一再地出現未預期性的恐慌發作,並且持續擔憂是否會有額外的發作,過度擔憂發作之後的傷害或是後遺症,和伴隨有明顯的行為改變,且排除掉其他生理因素或是物質使用所導致的原因後,此時就到達恐慌症的診斷了。

為什麼會罹患恐慌症
至於為什麼會罹患恐慌症呢?目前的研究顯示,恐慌症是某些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失去平衡所引起,導致自律神經過度活躍。但是,是什麼原因導致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目前並不是很清楚。有一些研究提到,恐慌症的患者容易會有神經質、急性子、易操煩等的個性,或是完美主義、好勝心強的特質;另外,外在生活壓力的累積也有可能影響到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而導致恐慌症。

恐慌症的治療方式
而在治療方面,目前是以藥物跟行為治療為主。在藥物方面,目前主要是以抗鬱劑跟抗焦慮藥物為主。許多臨床研究都已證實,這兩類的藥物對於恐慌症患者的症狀有明顯的改善效果。多數個案對於精神科藥物的服用有所顧忌,也很擔心成癮或是副作用問題。然而近幾年精神藥理學進步神速,已有許多療效相當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的藥物陸續上市。因此關於用藥的疑慮,建議患者可以跟醫師當面討論。此外,除了藥物治療,還可以輔助放鬆訓練、腹式呼吸訓練等,或者接受「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扭轉對恐慌發作的錯誤認知,再加上規律的運動相信效果會相得益彰。
不過臨床上常常遇到患者未好好規則就醫,而導致恐慌症狀一再發作,長期下來會導致患者產生嚴重的預期性焦慮。一再擔心不知道何時會再發作,也擔心發作時沒人可以協助,進而變得不敢一個人獨處,不敢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甚至不敢出門。最後不只是工作,可能連日常的基本生活都會受影響,甚至也可能出現憂鬱的症狀。

恐慌發作的預防
恐慌的發作一般都是未預期性的突然發作,故規則的服藥是預防發作的主要方法。除了固定藥物的服用,也可以在感覺快要發作時,服用一些短效的鎮定安眠藥物,以避免症狀的惡化跟擴大。在臨床上可以看到有些病人的發作偶爾跟情緒有關,例如,在生氣或是激動時特別容易發作,有的是跟壓力事件有關,有的則是特別在吃到某些刺激性的食物時會發作。所以除了藥物外,也要去注意自己本身是否在某些情況容易發作?如果有的話,就要儘量去避免該情境的接觸;此外,適當的舒壓、規律的生活作息跟運動以及維持情緒的穩定,也可以減少恐慌發作的次數。

恐慌症能否治癒
最後談談一個很多患者最喜歡問的問題,就是恐慌症會好嗎?是否可以完全治癒嗎?患者在接受治療時往往都會想說,是否吃藥吃一陣子就可以完全改善而不必再吃藥了?根據相關研究指出,恐慌症經過治療後,大約有30∼40%的患者可以完全康復而沒有症狀,一半左右的患者還是偶而會有些許輕微的恐慌症狀,但是程度不致於會到影響工作或是生活。至於藥物是否可以完全停止服用,則需要由臨床醫師判定,如果狀況都很穩定,可以跟醫師討論後慢慢把藥物劑量減低,劑量減低後若還是很穩定,再漸漸嘗試停藥或改成有需要時再服用。

結語
恐慌症的病程有可能會起起伏伏,若是沒有規則治療,可能會慢性化進而增加治療的困難度。所以有恐慌症的患者或是有上述恐慌症狀的人,建議趕緊找精神科醫師評估治療,讓恐慌症不再讓您恐慌。
         
 
封面故事
青少年肥胖問題不容忽視
衣帶漸寬終不悔 談物理治療與減肥
少吃 多動 成功終結肥胖
病態性肥胖的手術治療
雷射溶脂
新聞紀要
基隆長庚王創辦人永慶先生追思紀念活動報導
家暴防治暨人口販運防治研習會報導
因為有您在 慈心滿滿愛
亞太消化醫學週(APDW)會議圓滿落幕報導
醫療時論
從狂牛病到庫賈氏病瞭解普利昂疾病
特別報導
臺灣北長庚醫師聯誼協會
飲水思源紀念王創辦人永慶先生研討會紀實
社服園地
本院員工減重班 減重達人經驗談
糖尿病童媽媽的願望
心靈點滴
為生命奮戰的人 該是什麼模樣
嘉義院區報導
糖尿病病友外出旅遊注意事項
養生文化村報導
未來退休生活的選擇長庚養生文化村紀實
讀者投書
與糖小鴨俱樂部的第一次相遇
病人安全
病人安全停看聽
增刊目錄
淺談義乳
高雄長庚肺癌病友會紀實
關於恐慌症,你想知道的幾件事
月長圓•身長健•人長壽 98年度嘉義長庚中秋音樂晚會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