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摸東摸西 當心小肌肉刺激不足 |
 |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李潔妤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劉國正 校閱 |
 |
 |
 |
 |
 |
後疫情時代的孩童,需要學會與病毒共存。然而疫情造成環境刺激的改變,如:實體課程減少、外出活動時間降低、家長擔憂染疫而禁止小孩摸東摸西等,難免會大幅減少孩童動手探索環境的機會。
根據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指出,在疫情期間出生之孩童,在粗大動作、精細動作及社交表現上,都比疫情前出生的孩童們差。在臨床上也常遇到孩子長時間使用3C產品,缺少堆疊積木、組裝樂高、繪畫之機會,導致手部小肌肉無力或手眼協調能力不足,當進入幼兒園時,因畫畫、剪紙或手作速度比同儕慢,寫字容易手痠且不工整,挫折感不斷提升,降低學習意願。
家長可以藉由附表中的簡單動作,來測試小朋友在精細動作上是否有發展遲緩的狀況,若有一半以上的動作無法達成,就可能是發展遲緩的警訊。
兒童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可以透過簡單的活動操作來訓練,同時會促進感覺刺激之整合唷!以下活動提供家長參考:
1.玩黏土:黏土能提供大量觸覺刺激,也能激發孩童之創意力。可以引導孩子將黏土揉成圓、搓長條或是使用壓模做出不同的造型,用簡單的形狀做出可愛的造型,如雪人、聖誕樹、瓢蟲等;也可以準備小彈珠,包覆在黏土中,讓孩子練習挖開黏土把彈珠拿出來,可以訓練觸識覺之能力,透過摸的觸覺訊息去辨識彈珠在黏土的位置。
2.曬衣夾遊戲:藉由示範並鼓勵孩子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之指腹捏曬衣夾,這樣更有效率地訓練到手部肌肉與虎口之肌力。可以將曬衣夾夾撲克牌、夾雪花片模擬投幣之動作,或是請孩童協助做家事(如夾襪子),也可以藉由夾子之材質來增加阻力。
3.貼紙遊戲:貼紙可以用來訓練專注力、手眼協調以及認知能力。1~2歲之孩子,前3指動作尚未發展成熟,可以選擇尺寸大一點的貼紙,先示範撕貼的動作給孩子看,鼓勵孩子共同參與,撕貼之動作對於此年齡層的小孩並不容易,要多給引導及鼓勵唷!當孩子熟悉撕貼貼紙之動作時,可以鼓勵用貼紙進行創作,如將圓點貼貼在一條直線上變成一隻毛毛蟲,或是印下瓢蟲之圖案,將貼紙貼在殼上,也可以增加趣味!
4.塗鴉遊戲:藉由畫筆不同的素材,帶給孩子不一樣的遊戲經驗,彩色筆可以讓孩子輕鬆地畫出顏色、蠟筆則需要出較多的力氣,水彩顏料可以用手觸摸或用畫筆揮灑,也可使用玩具或樹葉沾顏料進行拓印遊戲;另外藉著混色也能創造及學習色彩之組合。
5.剪紙活動:在學會剪紙前可先讓孩子嘗試沿著線撕開紙張,讓孩子意識到需看清楚線的位置。剪刀看似危險,但在大人監督下執行是一項訓練手部肌肉的好活動,不僅可以訓練三點抓握,也可訓練雙側協調及手眼協調,也有利於未來書寫之發展。一開始可用剪刀剪黏土練習開合刀柄之動作、使用磅數較厚的紙張,如名片、西卡紙,剪的過程中可以提供較多的本體覺,讓孩童拿捏剪的力道,而不是一刀剪到底。當學會正確拿剪刀及紙張時,可以先從簡單的線條及圖形練習,接著是曲線,再難一些可以挑戰多角形圖案或非紙質之物料,如布、薄毛巾等。
這三年來在疫情世代下的孩童除了要注意防疫外,知覺動作上的刺激不足也同樣不容忽視,除了上述居家小活動外,也應鼓勵孩子多做家事與自理生活,家長盡量減少協助。此外,每週也可安排家庭時間,放下3C,陪伴孩子進行手作,讓孩子在遊戲中,可以獲得更多探索環境之經驗。現在疫情終於解封了,建議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讓身體各部位的肌肉都能均衡發展。若家長發現孩童有小肌肉發展的問題,可以視情況尋求專業的評估及建議,一起為孩子奠下良好的發展基礎吧!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社服園地 |
 |
 |
中醫報導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