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卷第四期 113年4月1日發刊
肺癌診治新進展
COVID-19疫情對於兒童發展的影響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 陳韻茹
近幾年疫情世代下的兒童,有著不同於以往的命運。有些孩子早在胎兒時期,因孕母受新冠病毒感染,便在子宮內和病毒有了第一線接觸;也有些孩子幸運地,在尚未誕生到這個世界之前,便得到了母親施打新冠病毒疫苗的間接保護。而受新冠病毒感染確診的孩子們,不分年紀,都經歷過戳鼻子的恐懼與痛苦。輕症的孩子或是在家休養,或是到急診求診,中重症的孩子可能得在封閉的隔離病房住院,或得被迫和家長分開至加護病房觀察,也有些孩子的生命甚至沒能來得及挽回。

回顧疫情下的臨床工作,在兒童神經科醫師的崗位上,我們也看到了一群有著不同人生路程的孩子。嬰幼兒前期的大腦神經發展是相當關鍵的,是未來長大成人最重要的基石,而這時的發展非常仰賴自我與外界環境的刺激以及與他人的互動,他們必須透過探索外面的世界和大量的遊戲來達到動作、語言、認知、社會互動、情緒等各個面向的發展。

但疫情下的孩子們成長大環境改變了,不是那麼容易和家人親戚相聚,必須要練習戴上口罩才能出門,即使出了門外面的東西也不能亂摸,戶外的公園、遊樂場變得遙不可及,學校生活也被迫中止,盯著螢幕數個小時的視訊課程變成日常。這樣子的生活對於正在發展中的孩子可能帶來不少負面的影響。長時間待在家中無適當刺激造成大肌肉活動的減少,使得感覺動作刺激與經驗不足,容易出現動作遲緩、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而長時間待在家中也使得孩子接觸3C的時間變長,親子互動的時間反而變少,再加上口罩減少了孩子觀察嘴型模仿說話發音的機會,容易造成認知及語言發展遲緩。此外,口罩也進一步遮蓋住了我們的臉部表情,對於基礎語言理解尚有困難的孩子便無法從大人的表情中學習到更深層的語用、語意、以及情緒的辨識,更容易造成孩子的社會互動不佳、情緒及行為問題。

因為非急迫醫療需求的就醫只能延後,有些孩子的發展問題較遲才獲得重視,而對於已面臨發展遲緩,正在早療路上的孩子,他們的評估和治療也幾乎都受到疫情而延宕,治療的黃金時間也可能因而被犧牲。根據美國一項於羅德島進行的研究表明,與之前出生的孩子相比,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間出生的孩子,語言、運動和整體認知能力都顯著下降。不過根據JAMA期刊的研究顯示,嬰幼兒的整體神經發展其實並未受COVID-19疫情大流行影響,只不過和疫情前相比,疫情下出生及長大的孩子確實有更高的風險出現溝通障礙。面臨這樣的發展挑戰,我們能夠為孩子做些什麼呢?

過去這兩三年來父母對孩子說話的數量確實減少了,也不那麼經常和孩子玩耍了,但這時期刺激與互動的減少對於後續發展的影響是遠大過我們所能想像的。所幸政府在5月1日宣布防疫降級,建議家長們能找一些戶外空曠的場地讓孩子們放放電,限制孩子們使用3C的時間,在家中的時間放下手機多陪陪孩子們,一起看書,一起遊戲,可以刻意多給予孩子們觀察嘴型的機會,話慢慢說,多利用嬰幼兒式語言,亦即聲音語調的變化、臉部表情、較誇大的肢體動作和孩子們互動,讓孩子們能得到更多的刺激。值得激勵家長的是,這些孩子們仍處於一個非常早期的發展階段,有非常大的潛力,還有很多機會介入,能夠使他們走上更好的發展軌跡。
         
 
封面故事
看不見的隱形殺手「肺癌」無所遁形∼肺癌篩檢 LDCT 介紹
次世代基因檢測介紹
肺癌標靶藥物治療∼健保新藥 tepotinib
肺癌精準治療新利器∼抗體藥物複合體 (ADC)
醫學報導
羽球正夯∼簡介羽球相關運動傷害與新療法
心靈點滴
護理,始終是那連結的橋樑
中醫報導
您有自律神經失調嗎?中醫助您找回身心的平衡
養生文化村報導
養生村的路
兒童醫療
新生兒小下巴、顎裂、呼吸道阻塞 簡介「皮爾羅賓症候群」的新型手術療法
本月主題
肺癌診治新進展
焦點話題
惡性腦瘤的創新希望∼類病毒奈米載體與基因靜默
肩關節鏡術後復健新觀念∼提早復健可提早康復,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