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鼻淚管阻塞與內視鏡鼻腔淚囊吻合手術 正常人的淚水會經由內眼角的一對淚點,流經淚小管,進入位於鼻根兩側的淚囊。淚囊中的淚水會再向下經過鼻淚管進入鼻腔。(圖一左)
原發性(退化性)的鼻淚管狹窄或阻塞較常發生在年長者,其中又以女性較易發生。另外,也有些人因為感染、發炎性疾病、外傷或腫瘤等原因造成鼻淚管阻塞。當鼻淚管狹窄但尚未完全阻塞時,初期的症狀常是變得較容易流淚,或眼分泌物增加。若同時存在有乾眼症,則初期的流淚症狀可能不明顯。當狹窄較嚴重,甚至完全阻塞時,患者可能需要整天隨時不斷地擦拭淚水,甚至會有淚囊發炎腫脹和化膿的情形,就好比排水溝不暢通時,地面就容易積水,而且溝水也容易發臭。
對於症狀較輕,持續時間尚短的患者,接受淚管氣球擴張及淚管支架置入手術,通常可以改善阻塞的情形。但如果鼻淚管已經完全阻塞,無法打通,較根本的解決之道是開闢一條新通道,讓淚囊中的淚水可透過新通道流至鼻腔內。(如圖一右)
傳統外開式鼻腔淚囊吻合手術會在眼角留下一道淡淡的疤痕,需一段時間後才會退去。內視鏡手術問世後,多數研究統計成功率與傳統方式相仿(約9成),眼周外觀沒有手術疤痕,並且不會傷害內眥韌帶的完整性,可保存更多淚水推送功能,因此近年來內視鏡手術已漸成為主流治療方式。
術前造影分析與術中電腦導航輔助手術 正常人的鼻腔與鼻竇解剖構造存在不同的變異。如果病人又因為先天異常,或先前經歷過鼻內手術、外傷致顏面骨骨折損傷等,造成解剖構造發生異變,將導致醫師執行內視鏡鼻淚道吻合手術時,無法單靠內視鏡辨識常見的解剖學特徵(類似引路的「地標」)來進行手術。
因此,醫師在術前常會為病人安排鼻竇電腦斷層掃描,可事先觀察結構變化,規劃適當的手術路徑。若在術前影像的基礎上,再加入術中的3D即時導引,則可以在術中更快速精準地對照鼻淚管與淚囊的實際位置和分布,判斷適合的開口位置。同時藉由縮小手術探查範圍,可避免過多的骨頭與黏膜組織傷害或誤傷重要結構,進而降低併發症之機率。若患者有外傷、鼻腔(黏膜)疾患、或有做過鼻部手術的病史,相較於一般患者更需要術前的斷層影像評估,以及考慮使用電腦導航技術輔助進行手術,以增加效率和安全性。 |
|
|
 |
封面故事 |
 |
 |
醫學報導 |
 |
 |
中醫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飲食營養 |
 |
 |
兒童醫療 |
 |
 |
本月主題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