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談親職教養的困難 |
 |
◎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社工師 尤郁晴 |
 |
 |
 |
每當新聞報導兒虐案件,施虐者必然成為眾矢之的,無人不氣憤,施虐者確實可惡應該受到法律嚴重制裁,然預防勝於治療,從預防的角度上要思考,如何防範未然,協助施虐者與兒童互動過程,有效處理困難與壓力,未來如何,讓每位兒童在安全的環境中平安成長。 根據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18∼2020年統計,施虐者年齡及身分別(人數計)以「30∼50歲」及「(養)父母」人數為最多,顯示,並非僅於新聞媒體常見的「小爸媽」、「父或母同居人」會虐打小孩等;而施虐者施虐原因(人次計)以「缺乏親職教育知識」(含習於體罰或不當管教)為主要因素,其次為「負向情緒行為特質」,「酗酒/藥物濫用/精神疾病」、「親密關係失調」及「經濟因素」等,由統計數據可以推測,兒虐事件並非單一因素所導致的,個人問題,更多是家庭系統,甚至是整個社會生態結構的議題,因此預防兒虐需要從各系統層面進行介入,其中以家庭生態系統最為重要。 以Bronfenbrenner(1979)生態系統理論觀點認為,多重系統環境會對人類行為與發展造成影響,而將人所接觸的空間、環境與社會距離,以同心圓的方式向外分成幾種不同系統,個人被置於核心受到不同系統緊緊包圍著,其中與個人最為密切,即從個人出生起,有緊密互動的系統,稱為微視系統(microsystem),如家庭等。由此可知,對兒童來說,家庭是與其切身關係的生活環境,家庭成員中的父母/照顧者是其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父母/照顧者的親職技巧及教育方法對兒童具有重要的影響。 適當親職技巧及教育方法對兒童照顧與發展很重要,但在實務工作中,有親職壓力被轉介的父母/照顧者,都知道教養是一條需要長期抗戰的漫長道路,父母/照顧者生活中面臨各種困境及壓力,對於有效親職教養實在心有餘而力不足,實務經驗綜合整理,造成親職壓力的因素: 一、缺乏適當親職教育技巧 適當的親職教育技巧,是需要透過不斷學習及演練的。隨著少子化現象與家庭類型發展多元化,家庭成員人數相對減少,親職教育觀念逐漸被重視,多數父母/照顧者願意投入更多的心力,但仍被傳統教養理念深深影響著,若沒有不斷學習及自我提醒使用適當的親職技巧,行為反應仍會承襲上一代的傳統方式來教養下一代。 二、家庭或工作多元角色的壓力 每個人生活在不同場域或不同關係裡擁有許多角色,每種角色都必須花時間心力完成應盡的義務,過程中難免會有不相容的情形,衝突及壓力即隨之產生。雙薪家庭需求增加,工作角色與家庭角色佔據了生活的大部分,來自就業與親職的衝突與壓力難以取得平衡;此時,溝通協調及壓力調適就顯得格外重要,如時間分配、家事分工、子女管教及責任分擔等,即使有一方擔任全職照顧者,教養工作也不應該全落在其身上。 三、家庭及社會資源不足 社福體系建構相對完整、網路/媒體科技發達的時代,資源可以協助家庭,教育背景、自身能力以及社經地位等因素影響資源使用。實務經驗裡資源使用模式可分為兩類型,一為可能礙於自身能力不足或被忙碌生活埋沒,不知道可從何處得到資源者,尤其當家庭內部支持不足時,不知道可以對外向誰求助,此時的父母/照顧者容易因困難及壓力劇增而失去親職功能;而另一種為向外求助能力良好,獲得大量資訊,但不知如何選擇何種資源才是符合自身可用的,此時的父母/照顧者,會獲取大量親職概念和技巧,可卻不知如何選擇應用,投注許多心力但效果不彰,事倍功半的結果就容易放棄,甚至影響自身情緒。 每個行為背後都有特定的原因,施虐者的暴力行為亦是,司法介入之時傷害已造成,若要降低暴力行為,應先了解其背後的困難及壓力處境為何,才能及早提供協助。最後,沒有人一出生就會當父母或擔任稱職的照顧/教養者,良好的親職是必須透過種種的學習與體驗才能找到適切的方法,資訊發達的年代善用各種資訊,轉化為適當的親職互動,讓親職雙方都能得到適切的照顧,才能從根本預防兒虐發生。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長庚健康影音館 |
 |
 |
兒童醫療 |
 |
 |
本月主題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