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傷,用一生去療癒 |
 |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劉峻豪 |
 |
 |
 |
科學家如果能儘早發現一種日常生活常見、可預防的風險因子,並及早介入得當,進而同時降低心臟病、癌症、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肝病、甚至意外傷害等的發生率,是否會是醫學的一大福音呢? 這是當然的,畢竟上述疾病都是造成現代人失能或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但你可能會說,現實生活中真的能找到這樣的一種風險因子,能影響這麼多廣泛的疾病,又還是常見且可預防的呢?確實是有的,那樣的風險因子稱作「童年負面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ACE)」。 根據Felitti等人最初的研究,羅列出了常見的7種童年負面經驗:包括各種心理或身體的虐待,或是家庭功能失調(如親人有犯罪行為或精神疾病等)等,並追蹤這群人後續的健康狀況。Felitti的推論是,這些有著受傷童年的人,在青少年後較可能會因此而採用高風險的行為或生活型態作為代償,長年下來容易因此而罹患疾病甚或死亡。 後續的研究證實了他的假設,而證據顯示,甚至比他當初所預期的影響還要來得多。研究發現,有越多項童年負面經驗的人,未來出現抽菸、肥胖、不運動、憂鬱、自殺、濫交、酗酒或藥物濫用等情形的比例越高,且也越有可能罹患上述疾病。相較於那些沒有任何一項上述負面經驗的對照組,有4項以上童年負面經驗的人,在研究期間的過去一年,有長期憂鬱的狀況高達4.6倍,自殺經驗為12.2倍,酗酒7.4倍,而藥物濫用甚至達10.3倍。而他們亦較對照組在未來有1.9倍的機率罹患癌症,2.2倍的心臟病,2.4倍的中風,以及3.9倍的肺病。 也就是說,當我們能夠更警覺身邊所發生的兒童虐待事件並及早介入,同時也就等於降低了數十年後,他們可能發生的各種疾病風險。這樣的介入不僅僅是挽救一個童年,而是挽救一個人的整個人生。 Felitti的研究至今(2021年4月)已被引用超過1萬3千次,童年造成的傷害不再只存在心理學理論裡,醫學界第一次用數字告訴我們童年受傷的傷害有多大。但或許有人會問,對於那些我們來不及阻止的傷害,難道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孩子走向逐漸崩毀的人生嗎? 幸好心理學有另外一個概念,稱之為韌性(resilience)。韌性指的是一個個體在面對負面經驗時的適應過程,不只能讓負面經驗對自己的傷害減到最低,甚至能夠活出一個更好的未來。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每個人都無法脫離社會環境而不與他人互動或交流。因此影響韌性的因素除了自身與生俱來的氣質、基因與智力以外,後天慢慢培養的人格與認知技巧,乃至於外在環境如家庭、學校及社區是如何對待孩子,都會成為影響韌性的因素。 對於較為短期、較不嚴重的負面經驗,或許可以依靠自身的能力克服;但對於長期且嚴重的負面經驗,自我能力所佔的比重就越來越小,取而代之的是需要更多來自外在環境的幫忙。 因此,韌性不能作為把責任轉向個案的理由(你看誰誰誰都可以走出來,為什麼你不可以?),而應該是要時時提醒我們,若是身邊的人多做一點,或許能夠增加多一點對過去傷痛的抵抗力。近年來國家政策致力於提高兒少保護能量,各醫院成立兒少保護中心,與政府的警政、社政結合,便是嘗試從外在環境幫助受虐兒少及早終止創傷,並從創傷中復元的例子。或許我們無法回到過去負面經驗發生的時間點,但至少我們能阻止傷害繼續下去;並在傷害發生之後,營造出一個能夠「接住」孩子、讓孩子有足夠韌性能對抗傷害的環境,那是身為成人的我們能做到,且應該要做到的事。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長庚健康影音館 |
 |
 |
兒童醫療 |
 |
 |
本月主題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