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卷第八期 110年8月1日發刊
兒少保護中心的精神醫療
教養路上不該有受虐性腦傷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暨臨床心理學碩士班助理教授 蘇倍儀◎林口長庚兒少保護中心主任 葉國偉 校閱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兒虐或兒童不當對待分成4類,分別是身體虐待、心理/精神虐待、性虐待,以及疏忽。根據衛生福利部2016年至2020年統計資料,台灣6歲以下遭受不當對待的受虐兒童人數平均一年將近2千人。在不同類型的不當對待中以身體虐待最為常見,其中頭部傷害為導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過往習慣稱發生在嬰幼兒的頭部傷害為嬰兒搖晃症候群,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考量到致使頭部傷害的因素並非僅侷限於搖晃,故建議改採用受虐性腦傷(abusive head injury,簡稱AHT)一詞來稱呼因虐待所致的嬰兒頭部傷害。
遭遇受虐性腦傷對於兒童大腦結構及功能是否帶來實質傷害?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國外研究資料顯示,受虐性腦傷對於兒童的負面影響不僅長期還十分多重。高達83%需要持續接受復健介入,其中21%需要3至4種不同類型的復健,多數兒童受損的部分為注意力、視覺空間、動作、行為(如:躁動、易怒等),以及語言功能問題,心理健康問題亦很常見。除了醫療方面的需求,約有70%的受虐性腦傷兒童需要使用特殊教育資源,但從長期追蹤研究發現,低學業成就者仍佔多數,甚至有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殺、認知功能缺損、藥酒癮、慢性疼痛等身心健康問題,以及高比例的犯罪行為及生活適應困難。
根據衛生福利部兒童少年保護統計資料,兒虐事件中的照顧者多數習於使用體罰等不當管教方式、具有負向情緒行為特質,以及缺乏親職教育知識,這反映出照顧者雖是施虐者,但在教養議題上同時也可能是需要被協助的對象。人類並非出生後短時間內就能發展完全及獨立自主,有賴父母、老師等照顧者悉心照顧,才能在先天的基礎下吸取著後天的經驗養分繼續茁壯。因此,可以想像從生育、哺育、養育和教育,這條教養的道路上沒有容易,但有滿滿的心力和壓力,更遑論需要特別費心照顧的特殊兒童。因此,建議照顧者可以試著採用「停」、「看」、「聽」三策略,讓自己在教養過程中即時覺察和照顧自己。何謂「停」、「看」、「聽」呢?以下分別簡述之。
●「停」:當照顧者感到無力、挫折、憤怒時,停下來緩一緩,讓自己有喘息的機會。
●「看」:看一看自己需要哪些幫忙,也看一看周圍有沒有能夠提供協助的援手或資源。
●「聽」:仔細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釐清自己為什麼有這些想法、感受,以及情緒反應,並試著不苛責與接納。
「停」、「看」、「聽」之後,照顧者已相對平靜,此刻再行教養或尋求資源,不僅可讓憾事發生的可能性降低,還能達到教養的成效。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從衛生福利部兒童少年保護統計資料中也可發現,施虐者中有親密關係失調、經濟困難,以及各種身心健康問題者不在少數,甚至部分也有童年受虐經驗,由此可知,照顧者的身心健康及適應狀況也是需要被照顧的。因此,建議照顧者可尋求及使用資源,例如:醫療、心理治療、社會福利、職業訓練課程等,將能對於強化自身身心及家庭功能帶來助益。倘若想使用各種資源但是缺乏照顧人手時,亦可以善用各地社會局提供的臨時托育服務。
辛苦的照顧者們,有困難別硬撐,「停」、「看」、「聽」後再出發,讓教養的路上有愛有樂無傷害。
         
 
封面故事
童年的傷,用一生去療癒
培養孩子的負責與自律∼從大腦本能談起
教養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談親職教養的困難
教養路上不該有受虐性腦傷
照顧者的幸福之路∼正向自我照顧
創傷知情照護的視野
醫療體系中的創傷知情照護
醫學報導
肺癌的光子治療與質子治療簡介
特別報導
桃園長庚「集急慢性照顧與特色醫療為一體的花園醫院」
土城長庚醫院團結抗疫新力量
長庚健康影音館
兒童早期齒顎矯正的優點與缺點
兒童醫療
新冠肺炎的消化系統表現
本月主題
兒少保護中心的精神醫療
焦點話題
全面防疫守護您的健康〜深坑檢疫所
疑重度子癇前症產婦確診新冠肺炎 長庚高規格剖腹 母子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