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卷第八期 110年8月1日發刊
兒少保護中心的精神醫療
培養孩子的負責與自律∼從大腦本能談起
◎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黃文怡
人類的大腦具有許多伴隨基因而來的標準配備,包含早期的嬰兒動作反射,以及許多為了生存與生命必需存在的本能。本能能夠讓我們有動機與驅動力去產生行動,進而從外在環境的經驗中學習。嬰兒的大腦從7到9個月大時就開始大量產生神經細胞突觸間的連接,直到3歲幼兒大腦神經細胞突觸間的彼此連結可達成人的2倍(Shore, 1997)。隨著年紀與經驗的增加,大腦會再經歷神經突觸修剪作用,重複運用的神經迴路會被保留,而缺乏經驗沒有運用的神經迴路會萎縮、退化,也因此造就每個嬰幼兒大腦的獨特性。因此在學齡前階段讓孩子擁有什麼經驗就是一件極重要的事!
在學齡前的孩子,很多行為的展現都與幾項重要的本能有關,包括趨樂避苦(趨吉避凶)、依附及掌控的本能。趨樂避苦的本能顧名思義就是哪些活動開心就做那些活動,哪些活動不舒服就盡量避開、不願意做。依附的本能就是孩子天生會想與照顧者有情感上的連結,有情感連結的關係才能確保自己是安全的,以及有機會被照顧長大的。掌控本能的產生是因為未知刺激通常會引發大腦產生焦慮、害怕情緒,這些情緒的存在是為了提醒外界環境可能有威脅,需要謹慎與注意,也因此掌控本能是為了增加自身對於環境的預測力,減少危險產生的風險。
對於孩子來說,負責與自律並不是天生的本能,因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以及自律地完成該做的事情,其實是違抗趨樂避苦的本能。因此如何塑造孩子對於自己有能力完成,且順利完成事件之後,所帶來的滿足感與自我成就感(自己覺得自己做得到,並且覺得自己很棒),是需要依靠家長及照顧者的指引與教導,也能藉由過程訓練負責與自律的行為。
以下討論如何運用大腦本能驅力讓孩子成功執行家事,並且從中學習負責與自律。(1)運用依附本能:在家中請孩子協助家事時,可以強調每個人都是家庭的一分子,所以當大家一起完成家事時,就可以感受到家人之間彼此的連結,為家庭共同付出的向心力,而不單純只是家事地分配。(2)運用趨樂避苦本能:進行家事的過程中,有創意地把家事變換成有趣的活動,像是襪子配對及襪子回家遊戲(放回衣櫃),過程有趣結果有益。(3)運用掌控需求:進行過程,可以先與孩子討論他想執行家事的方式、可能的結果,或是給予家事任務選擇,在這個過程中對於孩子來說,提出的意見既被重視、專注聆聽,又能預期事件發生的經過,增加行為執行的動機。
不論是學齡前的孩子,還是學齡期的孩子,生活中的負責與自律行為都是培養出來的能力,不是大腦的天生標配,需要家長及照顧者長期的陪伴,重複正向的生活經驗來塑造大腦迴路。孩子的行為受到本能的影響高,因此理解大腦本能的需求,順著大腦本能引導,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除此之外,在負責與自律的引導中還能創建親密的親子依附,讓孩子練習調整生活的步調,何樂而不為呢?
         
 
封面故事
童年的傷,用一生去療癒
培養孩子的負責與自律∼從大腦本能談起
教養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談親職教養的困難
教養路上不該有受虐性腦傷
照顧者的幸福之路∼正向自我照顧
創傷知情照護的視野
醫療體系中的創傷知情照護
醫學報導
肺癌的光子治療與質子治療簡介
特別報導
桃園長庚「集急慢性照顧與特色醫療為一體的花園醫院」
土城長庚醫院團結抗疫新力量
長庚健康影音館
兒童早期齒顎矯正的優點與缺點
兒童醫療
新冠肺炎的消化系統表現
本月主題
兒少保護中心的精神醫療
焦點話題
全面防疫守護您的健康〜深坑檢疫所
疑重度子癇前症產婦確診新冠肺炎 長庚高規格剖腹 母子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