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卷第四期 113年4月1日發刊
肺癌診治新進展
林口長庚國際醫療再添佳話∼非洲母飛過半個地球來台捐腎救子
◎林口長庚一般泌尿及腎臟移植科主任 王敘涵
今年40歲的Mr. Jarjusey(傑先生),是甘比亞人,8年前來台灣唸書,畢業後留在台灣工作。3年前發現有血尿就醫,檢查後發現是「雙側多囊腎合併蛋白尿」,已進展到慢性腎病變第5期,在定期追蹤下腎功能仍持續退化,因此於去年開始接受血液透析(洗腎)。透析後,傑先生想繼續工作及保持較好的生活品質,至林口長庚腎臟移植門診進行評估。在了解目前法規及台灣的移植水準,並與在非洲的家人商量後,願意接受親屬活體腎臟移植,並由傑媽媽捐贈一顆腎臟給傑先生。
但2020年正逢新冠疫情全球大爆發,來台就醫不如想像中容易,傑媽媽必須透過申請「特殊或緊急專案入台簽證」才能入境台灣。所幸在台灣外交部及衛生福利部國際醫療管理工作小組與長庚醫院國際醫療中心的協助下,陸續克服簽證申請、國際親屬關係證明等法律文件的跨國認證手續、新冠疫情隔離程序的種種問題,讓傑媽媽於2021年2月抵台,並在隔離及自主健康管理期滿後,前往林口長庚由腎臟科郭彥志醫師安排捐贈前評估。
郭彥志醫師表示,依我國規定,腎臟移植需經過完整詳盡的檢查後由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而捐贈前的單獨會談對於僅會說甘比亞當地母語「曼丁卡語(Mandi`ka kango)」的傑媽媽來說是相當大的挑戰,台灣多數翻譯社無法提供此語言的服務。經過馬不停蹄的協調與溝通,最後在外交部亞非司的幫助下,找到了正在台北醫學大學就讀護理的甘比亞留學生前來擔任翻譯,順利克服語言上的隔閡與難關。
今年3月中旬,由基隆長庚泌尿科主任劉冠麟醫師以腹腔鏡手術摘取傑媽媽的左腎(有兩條腎動脈),同時由筆者進行腎臟血管顯微重建移植手術後,將傑媽媽的腎臟移植給傑先生。手術後母子恢復順利,傑媽媽術後第2天即恢復進食及活動,腎功能也正常,在術後第5天出院,一方面於門診定期追蹤,另一方面也去體驗了台灣的美景及風土民情。傑先生術後尿量每日皆有3,000∼6,000毫升,完全不再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於術後第13天出院,定期在門診追蹤,每週抽血報告皆顯示腎臟功能穩定進步,目前透析管路已經移除,下個月即能返回工作崗位。
劉冠麟醫師表示,移植手術在外科手術中屬於難度最高,腎臟移植不僅摘取器官時為了減短缺血時間,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小心地保留腎臟及其血管輸尿管組織外,腎臟植入受贈者時也須非常仔細地重建動靜脈及輸尿管,盡快讓腎臟恢復功能。手術之後病人必須規律服用抗排斥藥物來預防排斥反應發生,在輸液平衡、感染預防、藥物濃度調整、血壓血糖控制、營養調整各方面都必須精準,需要結合內外科的專業。
統計林口長庚醫院近5年來,平均每年進行47例腎臟移植手術,佔全國腎移植數量的1/8,且腎臟移植後病人存活率為:1年95.5%、3年93.8%、5年92.4%;腎臟存活率為:1年90.3%、3年85.7%、5年81.9%,移植成績深受國內外肯定,目前除鄰近日、韓、東南亞國家外,美洲、歐洲及非洲病人也都來到長庚醫院接受移植手術。
林口長庚醫院馮思中副院長表示,林口長庚腎臟移植團隊40年來戰戰兢兢,不論是大愛捐贈或是親屬活體捐贈,皆如履薄冰地將愛傳遞給受贈者,這些接受腎臟的患者脫離血液或是腹膜透析的羈絆後,除了有較好的生活品質,也有較高的比率回到工作崗位。林口長庚國際醫療中心及泌尿科和腎臟科移植團隊很欣慰能幫助這對甘比亞母子完成心願,恢復健康,也希望所有的腎友在接受治療後都能有「腎」利人生。
         
 
封面故事
看不見的隱形殺手「肺癌」無所遁形∼肺癌篩檢 LDCT 介紹
次世代基因檢測介紹
肺癌標靶藥物治療∼健保新藥 tepotinib
肺癌精準治療新利器∼抗體藥物複合體 (ADC)
醫學報導
羽球正夯∼簡介羽球相關運動傷害與新療法
心靈點滴
護理,始終是那連結的橋樑
中醫報導
您有自律神經失調嗎?中醫助您找回身心的平衡
養生文化村報導
養生村的路
兒童醫療
新生兒小下巴、顎裂、呼吸道阻塞 簡介「皮爾羅賓症候群」的新型手術療法
本月主題
肺癌診治新進展
焦點話題
惡性腦瘤的創新希望∼類病毒奈米載體與基因靜默
肩關節鏡術後復健新觀念∼提早復健可提早康復,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