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卷第十二期 109年12月1日發刊
檢驗醫學就在你身邊
慢性鉛中毒
◎林口長庚檢驗醫學部主治醫師 闕宗熙
9歲女童因習慣性啃咬指甲、自咬嘴唇、頻頻眨眼、皮膚搔癢頻抓、外傷疤痕顏色暗深等症狀,至本院小兒神經科門診。經診查後初步臆斷為短暫性抽動疾患(Transient tic disorder),抽血檢查意外發現血中鉛濃度高達57 µg/dL(圖一),超出正常容許上限10倍,同時呈現輕度貧血(血色素11.3 g/dL),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揭示:孩童血中鉛大於40µg/dL就會降低血色素合成之預測(圖二),故實驗室立即聯絡家長帶病童至腎臟科門診接受治療。
來自工業污染、電池、鉛水管、釉彩、油漆、保健藥物、中草藥及營養食品等可能暴露的鉛害,已經是大眾熟知且重視的問題,故急性鉛中毒的臨床病例已鮮少發現。今年7月份台中市張議員驚傳一家四口因服用的藥粉中,含有禁藥硃砂成分而導致鉛中毒,震驚政壇與醫界,重新喚起大眾對於急性鉛中毒的憂懼,但對於慢性鉛中毒的可能性,大多數人的認識與警覺度則仍不足。長期暴露在鉛環境中會造成慢性鉛中毒,可能出現包含慢性腎衰竭、痛風、中樞及周邊神經病變、貧血等非特異症狀,常被忽略診斷。
雖然台灣自2000年起禁用含鉛汽油,但是環境中留存的鉛仍舊經由食物鏈持續危害民眾健康。本文案例經詢問排除中草藥、保健營養藥物之服用,在使用螯合排鉛治療後,血鉛明顯下降,但後續2年期間追蹤病人的血鉛及尿鉛,仍持續高於正常人的參考值上限(血鉛< 5 µg/dL、尿鉛< 23 µg/L)。2002年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曾發表,有異食癖的孩童可於24小時內最多累積食入達10克鉛,加上孩童的身體體積小、總血量少,所以血中鉛濃度很容易就升高至危害濃度。本案病童的過度啃咬指甲等行為,可能造成增加食入手部微量含鉛物質之機會,長期積累而達到危害發育的毒性濃度。
檢測鉛等重金屬需要精密的儀器,只有幾家醫學中心及大型檢驗所可以檢測。檢測樣本以尿液、血液為主,其中以血液較為準確。由於血鉛大於40μg/dl僅出現輕度貧血症狀,對於原本就有貧血問題的病人,本院還提供檢測尿中氨基乙丙酸(δ-ALA)之排出量,來確認鉛對血色素合成的抑制效應,如果病人尿中δ-ALA增加,但膽色素原(PBG)正常,則較可能為鉛中毒造成,若兩者皆增加就需鑑別診斷是否為紫質症。
另外,由於氨基乙丙酸脫水酶(ALAD)是負責將兩個δ-ALA分子結合脫水後生成PBG的酵素,而ALAD的基因突變會造成氨基酸改變,形成更容易被鉛結合而抑制的第二型ALAD,對於鉛的傷害敏感性變高,故第二型ALAD同合子的人,所能容忍的血鉛濃度可能更低。
本院檢驗醫學部裝備有感應偶和電漿質譜儀(ICP/MS,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提供檢測銅Cu、鋅Zn、錳Mn三項人體必須元素,及檢測鎳Ni、鉛Pb、鎘Cd、砷As、汞Hg、銻Sb、鍗Te、鉍Bi、鉈Tl等9項非必需元素,可以精確地量測這些重金屬的微量存在,協助職業暴露的評估。對於有長期累積重金屬疑慮者,尤其嬰、幼童為重金屬毒性傷害的易受族群亦有助益。例如:兒童血鉛濃度長期大於10 µg/dL,就可能造成智力降低、聽力下降、生長遲緩及週邊神經功能異常,可能出現肌肉無力、顫抖、垂腕、麻痺等症狀。鉛中毒造成的生長發育障礙會影響終身,如能經由檢測尿液重金屬,甚至檢測其相關基因及受影響的代謝物,就可以完整分析、早期發現而予以處理預防。
         
 
封面故事
追蹤新型冠狀病毒的足跡∼談COVID-19防疫分子檢驗
林口長庚檢驗醫學部「機器學習運算法篩檢多種癌症」技術獲獎
檢驗醫學部與富含血小板血漿的相遇
慢性鉛中毒
特別報導
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程文俊 全台最早數位化醫院院長:從AI到BI,6大主題資料庫把決策變快、更安全(上)
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程文俊 全台最早數位化醫院院長:從AI到BI,6大主題資料庫把決策變快、更安全(下)
恭賀長庚體系於2020年國家新創獎大放異彩
社服園地
活動花絮
心靈點滴
林口長庚護理團隊∼守護國人健康
白話醫學
新生兒缺氧缺血腦病變
焦點話題
兒虐傷害難撫平 長庚呼籲大家關心安置兒少
長庚最新研究∼家族史會增加主動脈剝離發病的風險及影響病人長期預後
全球前5大嚴重過敏藥物 長庚團隊找到磺胺藥抗生素的過敏基因
家有嬰幼兒應注意:來自沙門氏菌的威脅
嘉義長庚舉辦第12屆東亞音聲外科研討會
尊重多元族群友善醫療∼林口長庚醫院獲頒穆斯林友善環境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