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卷第四期 113年4月1日發刊
肺癌診治新進展
長庚耕耘器捐有成∼ 連續3年榮獲捐贈器官人數第一名
◎林口長庚社服課社工師 謝書豪
您曾經簽署過器官捐贈意願嗎?上個月在大學的校慶活動中,一位70歲的大姊說,我很多年前就已經簽過了耶!隨即從皮夾裡拿出一張長庚醫院製發的紙質卡片,上面寫著:「基於成人之美,我同意在我死後捐出我的眼角膜、腎臟、肝臟、心臟、肺臟…無條件贈送給需要它的人,作為移植救命之用途,藉著這份同意卡我的心願立即生效。」下方的簽署日期顯示著民國78年10月,這以原子筆寫下的日期正刻劃著長庚用心耕耘器官捐贈的足跡。
30多年前,王創辦人看見許多正在與病魔搏鬥的病人,辛苦地等候一個讓自己延續生命的機會,於是開始在長庚體系推動器官捐贈,也開啟了政府及各家醫院對器官捐贈的重視。15年前,台灣的年度捐贈人數平均為150人,時至2019年成功捐贈人數已達到375人。
還記得2018年5月那一場另人痛心的桃園化學工廠大火嗎?以消防工作為畢生職志且救人無數的消防員林尉熙先生,在救災過程嚴重受創,歷經了幾天的積極治療後仍無法挽回生命,他的家人得知醫院在讀取健保卡時發現他在兩年前親筆簽下器官捐贈的心願,最終同意捐贈心臟、肝臟、眼角膜及血管,讓這分生命的熱情繼續發光發熱。
同年11月,警專35期畢業的王黃冠鈞先生,在值勤的過程中遭後方車輛撞擊致因公殉職。父母儘管不捨,仍勇敢決定器捐,捐贈出心臟、肝臟、腎臟、眼角膜及血管。他們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卻透過另一個方式帶給這個社會更多的愛與溫暖,為生命寫下更動人的樂章。
過去,「醫生不醫死」是一般民眾以及對傳統醫學教育對醫師角色的期待,對此長庚紀念醫院不僅從醫學教育著手,讓醫學生開始接觸器官捐贈議題,臨床醫療團隊也開始學習如何在醫療來到極限時,懂得去放手並共同陪伴家屬面對。
今年度榮獲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頒發「優秀器官勸募人員獎」的神經外科劉育澤醫師說,當窮盡醫療的手段都無法讓病人恢復生命時,若能在適當的時機與家屬討論,對於許多家庭來說,器官捐贈這個決定也許沉痛,但卻能夠從受贈者身上看見重生的希望,也讓逝去的生命重新賦予正向意義,看見希望的曙光∼就是器官捐贈最大的意義所在。每當完成器官捐贈後,看見捐贈家屬接獲受贈者致謝卡片後所流下的欣喜眼淚,這樣的回饋讓醫療團隊更能夠認同並投入器官捐贈。歷年來長庚體系已經幫助了1,627名捐贈者完成大愛捐贈,並成功讓無數等候移植者延續生命,這一點一滴的耕耘與成就,致使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榮獲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連續3年頒發之第一類器官捐贈人數第一名獎項肯定。
生老病死是生命必經的路程,近年來,許多民眾開始懂得去思索當人生命即將步入終點時,要如何為自己做出最適當的安排,例如先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意願,讓自己在面臨生命末期時,不再施以無謂的治療與急救措施,這同時也帶動了民眾對於器捐議題的思考,許多人更是同時透過簽署將器官捐贈與預立安寧緩和醫療的心願註記在健保IC卡。為了方便民眾簽署與諮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在住院服務中心對面設置了器官捐贈暨預立安寧緩和醫療宣導櫃台,由專業的志工提供最即時的服務。在志工夥伴的努力宣導以及民眾的熱烈響應下,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榮獲2019年器捐健保IC卡註記第2名肯定。
         
 
封面故事
看不見的隱形殺手「肺癌」無所遁形∼肺癌篩檢 LDCT 介紹
次世代基因檢測介紹
肺癌標靶藥物治療∼健保新藥 tepotinib
肺癌精準治療新利器∼抗體藥物複合體 (ADC)
醫學報導
羽球正夯∼簡介羽球相關運動傷害與新療法
心靈點滴
護理,始終是那連結的橋樑
中醫報導
您有自律神經失調嗎?中醫助您找回身心的平衡
養生文化村報導
養生村的路
兒童醫療
新生兒小下巴、顎裂、呼吸道阻塞 簡介「皮爾羅賓症候群」的新型手術療法
本月主題
肺癌診治新進展
焦點話題
惡性腦瘤的創新希望∼類病毒奈米載體與基因靜默
肩關節鏡術後復健新觀念∼提早復健可提早康復,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