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卷第十二期 107年12月1日發刊
兒童罕見神經系統疾病介紹
低體重新生兒 溫•心 接送情
◎高雄長庚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張心瑜◎高雄長庚新生兒科醫師 鍾美勇 校閱
冬日值班的清晨,公務手機刺耳的鈴聲,將我拉出暖烘烘的被窩…「張醫師,產房26週急產需要standby!」身為兒科醫師,腦袋還沒有醒過來,雙腳已經以最快速度奔向產房,留下尚有餘溫捲成一團的棉被。站在產房的輻射加溫台前,看著早產兒保溫袋內雀躍地揮動著的小手小腳、小小的頭被溫熱的帽子蓋住一半、一旁咕嚕咕嚕冒著泡的鼻部持續正壓呼吸器,以及在不遠處早已預熱的轉送型保溫箱,心裡的大石頭放了下來。幸好,寶寶小小的身體,有這麼多的輔助保溫措施,幫他留住了來自媽媽身上僅存的餘溫。
低體重兒是指出生體重低於2500公克的新生兒,低體溫則是核心溫度低於攝氏36.5度。為何特別強調低體重兒的低體溫呢?因為低體重兒體表散熱面積相對較大、體溫調節功能尚未成熟,且皮下脂肪較薄使得保溫功能差,因此周圍溫度的變化特別容易影響低體重兒的體溫。胎兒原本處於與母體同溫的羊水之中,離開母體之後,來自母體的溫度也一秒一秒的消失。此時是胎兒轉換至嬰兒的重要時期,若新生兒的體溫與熱量無法維持,可能造成許多併發症,包括低血糖、組織灌流差導致呼吸及代謝性酸中毒、凝血時間延長、壞死性腸炎、甚至導致新生兒死亡。
熱的散失主要經由四個途徑:傳導、對流、蒸散、輻射。既然熱散失是我們極不願見到的,那麼每一個熱的散失途徑都是我們可能可以著手介入的地方。為了有效介入減少熱量的散失,甚至主動製造熱能,現今各大醫學中心、醫護團隊、品管照護等都開始積極地將其視為重點的改善項目。
一、環境
107年新版「新生兒急救訓練指引」中建議產房溫度設定為攝氏25度,這與開刀房一般因感染管制要求設定溫度(攝氏20∼24度)有不同,因此有部分醫院建有新生兒處理溫房,或用烤燈使新生兒周邊環境局部升溫。
二、設備
107年新版「新生兒急救訓練指引」中建議,新生兒出生後在初步擦乾後,立即套上聚乙烯袋防止水分及熱量的蒸散、溫熱的頭帽,需要處置或急救時只打開局部部位做處置。
產房中也必須提供足夠的乾熱毛巾及包巾,並隨時備有預熱轉送型保溫箱及輻射處理台,以迎接猝不及防的生產。使用鼻部持續正壓呼吸器或氧氣會加上潮濕瓶加溫,使進入呼吸道的氣流保持溫熱。
三、轉送過程
要確定轉送型保溫箱內溫度維持穩定,並於小窗處加裝袖套(如右圖),避免在打開小窗做新生兒身分辨識的過程中發生保溫箱箱溫流失。
四、新生兒單位
新生兒移出保溫箱前先量測肛溫,若發現肛溫低於攝氏36.5度,即不執行洗澡及非緊急處置項目,也避免醫療處置阻擋輻射或烤燈加溫功能。新生兒的胎脂有保暖功能,除了EKG貼片、打針抽血處等部位局部清潔以外,不宜過度清潔。新生兒床位應避免放於空調通風口下,若需對新生兒進行處置時,也應將新生兒盡早移入保溫箱、在保溫箱內執行處置,或是使用保溫箱與處理台二合一保溫設備,以隔絕新生兒周邊溫暖空氣與外部冷空氣對流。
五、人員
提升醫護人員對新生兒低體溫的敏感度及認知,讓醫護人員在進行低體重兒急救及任何的醫療處置時,均須將保暖保溫謹記在心!
近來新生兒及母嬰安全照護更趨精緻化,新生兒身上看似細微的變化可能造成之後無比巨大且不可逆的影響。新生兒離開母體來到這個世界上,需要面對這環境巨大的轉變。期待我們醫護團隊在新生兒照護各方面的努力,能讓每個新生兒都能健康長大。
         
 
封面故事
「格林-巴利」症候群
副腫瘤症候群∼多變偽裝的免疫性腦炎
女大提琴神童du Pre的多發性硬化症
睡美人症候群
根本沒有熊貓症
特別報導
警署長庚開先河 醫警合作護兒少
社服園地
活動花絮
心靈點滴
王院長二三事
飲食營養
冬至吃湯圓4種人 小心食用
健康老化面面觀
老年人常見的自主 神經系統障礙
兒童醫療
低體重新生兒 溫•心 接送情
本月主題
神經免疫療法大進步!
焦點話題
高雄長庚「永慶尖端 癌症醫療中心」開幕
雲林長庚長期深耕公益∼2018年成立「社區健康照護中心」擴大服務範圍
腰椎狹窄(骨刺)併滑脫無釘手術 85歲爺爺術後症狀大幅改善
下眼瞼下垂和外翻 重建手術告別悲傷眼神
桃園長庚無檳醫院的職場關懷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