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狹窄(骨刺)併滑脫無釘手術 85歲爺爺術後症狀大幅改善 |
 |
◎基隆長庚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昝文清 |
 |
 |
 |
 |
 |
85歲的黃爺爺旅居美國多年,半年前開始出現走路及久站時臀部麻痛且傳至下肢,無法站立超過5分鐘,走不到百公尺就必須坐下來休息,待下肢症狀緩解後才能繼續活動。當地醫院檢查診斷為第4∼5腰椎滑脫併椎管狹窄(俗稱腰椎骨刺)壓迫神經,經安排進行復健、神經阻斷注射及熱凝療法等治療,病情未獲改善,醫師遂建議採手術切除第4∼5腰椎椎板並加脊椎融合固定。但家人擔心黃黃爺爺年歲已高,身體無法承受這種風險大的手術而猶豫不決,在朋友的介紹下回台到基隆長庚接受「腰椎經皮隧道減壓手術」,術後傷口的疼痛感輕微,術後當天便下床行走,症狀大幅改善,恢復了往日的開朗。 腰椎狹窄(俗稱腰椎骨刺)是中老年人相當常見的脊椎退化性疾病,成因主要是長年姿勢不良及勞動所造成,中老年人走路或站立時出現下背、臀部及下肢痠麻痛甚至無力,必須坐或蹲下來緩解症狀時,就代表可能有腰椎狹窄壓迫到神經的問題了。若經醫師檢查確診為腰椎狹窄,且經復健、神經阻斷注射或熱凝療法治療無效時,就必須接受手術解除神經壓迫。否則一旦等出現下肢肌肉萎縮失力、穿鞋會掉、常跌倒等情況時才手術,術後需花更多時間復健且難復原。 腰椎狹窄發生率在台灣及全球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台灣每年約有2∼3萬件手術案例,好發於40、50歲以上的人,近年來8、90歲患者也相當常見。 目前治療腰椎狹窄的標準手術,傷口較大,長則10幾20公分,短則3∼5公分,或有好幾個傷口,對身體皮膚肌肉韌帶及關節破壞鉅大。若有合併椎骨滑脫、側彎或椎間盤突出的情形,就必須同時植入人工支架、墊片及打入骨釘等各式永久性人工植入物,以固定住脊柱(稱融合手術)。經此手術不僅會改變並犧牲腰椎原有的彎曲伸展旋轉活動角度,且會增加手術操作過程中神經血管及臟器傷害的風險;術後還可能出現對植入物發生排斥,造成術後適應不良,引發更難處理的持續性背部僵硬痠痛等症狀,甚至未來出現手術臨近節脊椎加速退化滑脫狹窄、再度壓迫神經。 「腰椎經皮隧道減壓手術」可以大幅減少對身體組織的破壞,是一種無永久性植入物的微創手術法。相關的技術與儀器設備發展至目前,絕大部分的案例,如脊椎狹窄(骨刺)有或無合併滑脫/側彎、椎間盤突出、關節囊腫甚至於腫瘤,皆可利用這項技術來完成治療,手術本身安全性相當高。 「腰椎經皮隧道減壓手術」的特色是單一小傷口約1公分左右,術後傷口疼痛度低,手術後當日即可下床活動,1∼2天出院,骨刺病灶清除得更乾淨;最重要的是能盡量保留住脊椎結構,不植入任何型式的人工支架、綁帶、墊片或各種軟硬式骨釘等等永久性植入物,不犧牲腰椎原有的活動能力。術後背架的需要性較低,尤其對於高齡、骨質疏鬆或洗腎等慢性病不適合接受大手術或植入支架骨釘的患者,更是一項改善症狀極重要的治療方式。 筆者發展「腰椎經皮隧道減壓手術」已10多年,已有近1,500例腰椎狹窄病人接受此手術的治療,年齡從29歲至94歲,超過8成患者症狀獲得明顯改善;僅有少數案例發生腦脊髓液外漏(1.1%)、感染(0.4%)、血腫或組織液壓迫(0.8%)等等併發症。 家中長者行走或站立時會出現下肢痠麻痛無力、無法走遠站久的情形,或是從前每天都有去散步或從事其他運動活動的習慣,漸漸變得不喜歡去做,就應該要懷疑是否有腰椎狹窄的問題,應儘速至醫院求診,以免錯失治療時機,影響復原效果。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特別報導 |
 |
 |
社服園地 |
 |
 |
心靈點滴 |
 |
 |
飲食營養 |
 |
 |
健康老化面面觀 |
 |
 |
兒童醫療 |
 |
 |
本月主題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