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 |
 |
◎林口長庚兒童骨科主治醫師 張嘉獻 |
 |
 |
 |
何謂髖關節與髖關節發育不良 髖關節連接大腿骨及骨盆,為全身受力最重的關節。當我們單腳站立時,髖關節需承受四倍體重的壓力。而在活動中,更需依賴髖關節來平衡自身體重。因此,當我們老化時,髖關節退化發炎就成了常見的健康問題,也是人工關節手術最常見的原因。但是,老化人人皆有,為何有些人關節退化特別嚴重?其實髖關節退化的首要原因是發育不良,關節發育不良包括關節滑脫及關節承重面積縮小,這兩個因素都讓關節壓力增加,導致退化加速。 髖關節發育不良既然與發育有關,病因即發生在兒童時期。髖關節的發育在出生後的前四個月內是最快速的,許多髖關節發育不良在這個時期已成形。輕微的發育不良在兒童時期毫無症狀,到成人時期開始發炎疼痛,四五十歲時嚴重到需要換人工關節;嚴重的發育不良在嬰兒時已變成關節鬆脫,在小孩一歲多開始走路時,即有走路跛行及長短腿的問題,這些病人的退化更早,一二十歲即有發炎疼痛,終生跛行。 嚴重的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台灣的發生率是每1,000名嬰兒有1.5位,是嬰幼兒最常見的骨骼問題,輕度的發育不良就更難估計了。女嬰、臀位產、第一胎、羊水過少或有某些身體特徵,例如(1)大腿外展受限(2)長短腿(3)兩側會陰部或臀部之皮皺褶不對稱(4)髖關節動作時有聲響(5)斜頸(6)足踝變形,為髖關節發育不良之高風險族群。 其實,此疾病若能在出生三個月內早期發現,在問題變得更嚴重前早期治療,成效好且後遺症少。只是,照護者如何在嬰兒時期發現髖關節發育不良,就是個大學問。第一,它外觀差異不明顯、第二,它沒有症狀,嬰兒不會痛也不會哭、第三,神經發展不受影響,腳踢得很好,因此家長會認為健康沒事。等到嚴重至脫臼的階段,有長短腿及髖關節活動受限時發現就有點遲了,這個時候大多須仰賴手術才能矯正,而且後遺症不少。 早期篩檢的重要性 過去推行徒手檢查作為早期篩檢之方法,但此法只能檢查出嚴重的發育不良,即使經驗豐富的醫師也很難在疾病早期或輕微時診斷。因此新生兒髖關節超音波就成了早期篩檢的最好方式。超音波於1980年代開始作為嬰兒髖關節的檢查,它是一種不具侵入性或輻射性的安全檢查方式。媽媽們在產前檢查時已作很多次,而新生兒在照超音波時,不必麻醉即可清楚檢視髖關節結構,並進行角度測量以定義關節發育狀況,是一種全球普遍施行的健康檢查。 目前全民健保有給付新生兒髖關節超音波,但僅限於徒手檢查有問題以及胎位不正或家族有髖關節病史的個案。這些個案只佔了髖關節發育不良所有病例的四分之一。雖然兒童健康手冊上有專文提醒家長注意這個問題,但台灣每年仍有不少嚴重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兒童進行手術治療。 專家建議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寶貝不要輸在起跑點上,希望養出更高更壯的孩子,那就應該花心思在髖關節發育上。這不僅是新生兒最常見的骨骼肌肉問題,更有可能影響孩子一輩子的生活品質。 有關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預防,建議您要做兩件事:(1)保持嬰兒大腿彎曲及外展,切勿想把腿拉直併攏(很多人迷信這樣做,認為以後腿會比較直,其實大錯特錯!)。(2)請醫師安排做髖關節超音波檢查,無論是自費或健保,尤其是高風險族群。正常最好,有問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除了上述建議,照護者更須注意,平時勿將寶寶束縛於過緊的包巾中,有可能會影響髖關節的發育。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大學專欄 |
 |
 |
飲食營養 |
 |
 |
我心深處 |
 |
 |
白話醫學 |
 |
 |
兒童醫療 |
 |
 |
本月主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