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卷第四期 106年4月1日發刊
運動醫學照護專刊
前十字韌帶斷裂
◎林口長庚運動醫學骨科主治醫師 邱致皓
在美國,每10萬人中就有35人的前十字韌帶受傷。這其中有80%與運動相關,且又以足球、籃球、美式足球、棒球等最為常見。一般受傷的機轉是跳躍後落地不穩,產生膝外翻的扭傷。傷者常常會聽到有「啪」一聲的斷裂,接下來就是膝蓋腫脹,無法再進行激烈的運動。幾週後膝蓋腫脹疼痛會慢慢減少,但不穩定的感覺出現,影響生活與運動表現,尤其是在快速上下樓梯、旋轉或是足球與籃球的假動作,會因為膝關節不穩定而無法順利完成。
哪些人容易受傷呢?主要是參加高風險運動,如籃球、足球的選手;天生的韌帶比較鬆弛、身體質量指數(BMI)太高的人也容易受傷。另外,女性比男性前十字韌帶受傷的機會高2到4倍,這是因為女性對於軀幹與下肢的神經肌肉控制跟男性較為不同。在落地時,因為女性解剖構造的原因,小腿骨往前脫位與外翻的力道比較大,容易受傷。另也有兔子的動物研究指出,在月經週期前期,因為女性賀爾蒙的減少,會降低前十字韌帶的張力表現。而在人類的前十字韌帶上也有找到類似的女性賀爾蒙接收器,因此可以間接推論女性前十字韌帶受傷的機率較高。
前十字韌帶主要的功能,就是提供膝蓋的前後與旋轉穩定。在一個扭傷的膝蓋,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半月板與關節軟骨也會一同受傷。有許多身體檢查的方式可以確定韌帶鬆弛與半月板受傷的程度,分別有不同的準確度。另外,也有機器檢查可以提供客觀的數據測量。
若是臨床上懷疑有前十字韌帶受傷,雖然韌帶在X光下不顯影,仍應照膝蓋的正面與側面X光,注意看看有沒有膝關節退化、缺血性壞死、或是撕裂性骨折的可能。雖然前十字韌帶斷裂的診斷以理學檢查為主,但隨著影像學的進步,核磁共振檢查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可以幫助醫師在術前判斷斷裂的程度、有沒有合併半月板與關節軟骨的受傷、或是其他韌帶比如說後十字韌帶或內外側副韌帶的受傷。
在解剖學上來看,前十字韌帶雖然是一條,但主要分成兩大束:前內束與後外束。這兩大束在胚胎時期即出現,隨著身體的發育成熟,分別在不同的膝關節彎曲角度時負責前後與旋轉穩定的功能。而前十字韌帶在股骨與脛骨上連接處的位置,也被研究的很透徹,幫助醫師在手術中達到精確的定位。
前十字韌帶受傷後會碰到的問題是,一定要開刀治療嗎?什麼時候該開刀?不開刀會不會自己好?什麼時候應該考慮保守治療?這些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但主要要看有沒有合併半月板破裂。如果同時有疼痛症狀與可修補的半月板破裂則建議開刀,如果半月板是完整的,或是破裂的大小程度不用修補,就要看病人對於活動的需要。一般來說,菁英運動員、職業運動選手因為工作需要,建議積極手術處理。若是很想回到球場,重拾運動的樂趣也應該手術治療。若平常的活動僅限於散散步、慢跑,又沒有合併半月板受傷,可以考慮加強肌肉力量,復健即可。總而言之,越年輕、運動的需求越高、或有不穩定的症狀者,偏向於手術治療。若是年紀較大、不穩定症狀不明顯、或是不需要膝蓋跳躍、旋轉功能的患者,可以考慮保守治療。
目前主流治療的方法,以韌帶重建為主,保守治療韌帶不會再生。在九零年代曾提出韌帶修補的可行性,後來發現失敗率過高,可能是因為關節內的血液循環不佳,關節液阻擋發炎反應發生等原因。另外,韌帶重建也可以減少接下來的半月板與關節軟骨受傷,減低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比率。在動物實驗已經證實,不穩定的關節會讓退化性關節炎提早發生。
至於重建韌帶的選擇,目前主要有三個來源:(1)自體韌帶;(2)異體韌帶(別人捐贈的韌帶);(3)人工韌帶。分別有不同的好處與適應症,但以自體韌帶為主流。自體韌帶的選擇,主要有後腿肌腱、髕骨韌帶、股四頭肌肌腱、腓骨長肌肌腱等。傳統上以髕骨韌帶最是廣為運用,其好處是能夠達到穩定的初期固定效果,癒合較快,但壞處是偶爾會造成前膝疼痛,膝蓋伸直機轉破壞,與髕骨骨折。使用後腿肌腱好處是其取出後解剖構造與前十字韌帶極為相似,強度與硬度相當強韌,較少前膝疼痛且可以做雙股固定,壞處是不能術前決定取下韌帶大小。股四頭肌韌帶也是不錯的選擇,但因同樣會造成膝蓋伸直機轉的破壞,通常都保留在翻修手術或是其他韌帶無法取得時使用。有時因為需要重建的膝蓋之前開過刀,或是要做多條韌帶重建,可以取另一側腳的韌帶來使用,臨床效果看起來同樣好。
至於捐贈異體韌帶撇去經濟因素,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主要好處是美觀,不用多一個取韌帶的傷口,減少疼痛,另一個因素就是可以決定重建韌帶的大小,且手術時間較短。但壞處是仍有極小部分的病毒傳播機率(一百六十萬分之一)、太過昂貴、且韌帶與骨頭的癒合時間是自體韌帶的1.5倍。人工韌帶也是一個選擇,但因為韌帶製備的關係,目前無法達到長期穩定的效果,所以主要用在短期需要快速恢復膝蓋穩定度的患者。所以,選擇哪一種韌帶,需要與開刀醫師詳細討論,並考量自身條件才能做出最適當的決定。
傳統的前十字韌帶重建需要在膝關節前劃開一個大傷口,打開關節囊。自八零年代後期,隨著手術的進步,目前大部分的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都是用關節鏡手術來治療,傷口只有幾個小洞。因為前十字韌帶是一大條,但分成兩束,所以近十年來流行雙股(束)前十字韌帶重建。同樣是取後腿肌腱,傷口相同,在實驗室的數據上看來雙股重建對於前後穩定度與單股重建相同,但有較佳的旋轉穩定度。至於在臨床上,不管是單股或是雙股重建,成效都相當好。但要注意的是,脛骨平台直徑較小的病人,不適合做雙股韌帶重建,另外,生長板尚未癒合的青少年也不適合。
重建後的韌帶需要牢牢的固定在脛骨與股骨端。因此也發展了許多固定的方法,包括阻斷式骨釘固定、內扭扣式固定、橫向鋼釘固定等,分別有不同的固定強度,都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使用的時機需與手術醫師做最好的溝通。
一般術後即可下床活動行走,但建議要穿活動式膝關節保護支架6週。在術後可以做一定程度的膝關節彎曲,若有同時修補破裂半月板,開刀腳需要拐杖保護,部分負重6週。術後即開始進行股四頭肌強化復健運動,兩週後拆線,復健目標是希望在6週後正常活動,3個月內正常工作,3到6個月可以開始慢跑強化肌肉,9到12個月重回運動場。
前十字韌帶重建目前已是一個結果可預期且發展成熟的手術,但術式的選擇,選用的韌帶、固定的工具等,會因為每位患者的不同情況,而有不同的最佳方案,需與執刀醫師做「良好的溝通」,討論後才能決定。術後留心保護與積極的復健對於恢復功能也是相當重要。對於運動愛好者來說,術後能夠在籃球場上有飛快的一步過人,足球場上做出精細的假動作,棒球場上全力衝刺繞壘,跆拳道場上發出連環旋踢,就是這個手術的價值所在。
         
 
封面故事
長庚醫院與世大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初動負荷理論訓練(BMLT)運用於復健治療的功效
運動員營養補充建議
新聞紀要
從家庭照顧者的「需求」看家庭照顧者的「支持活動」
空手道漂亮寶貝文姿云朝東京奧運前進
種在伊「甸」之邦
醫學報導
前十字韌帶斷裂
特別報導
2016年青海之心∼災後六年的高地玉樹義診
心靈點滴
我愛妳
中醫報導
寶寶皮膚紅紅癢癢怎麼辦?
大學專欄
治療脊椎椎體壓迫性骨折之新型植入物研發
飲食營養
銀髮族的養「肌」飲食
我心深處
精神復健的漫漫長路
白話醫學
構音障礙
兒童醫療
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
本月主題
運動與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