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呢喃 |
 |
◎高雄長庚檢驗醫學科專業醫檢師 簡靖晏 |
 |
 |
 |
「娘,吃藥了哦!」 那天,母親在電話彼端喜孜孜、興奮的讚揚著自己:「我瘦了哦!」開心的跟娘親一來一往道賀之餘,忽地!一抹基因詭譎的訕笑,自背後毫無來由的乍然響起!悠悠的∼錐心的∼此起彼落∼。 掛上電話,立刻請父親帶著母親前往醫院門診及抽血檢驗。身為生化組醫檢師的我,鎮定地端坐在電腦前方,但躊躇不安的心卻忐忑焦慮著。總是仗恃著自己學習的專業,以為可以掌控一切,卻未曾明白生命中有些必然,在前方等待著。怯懦的找尋熟悉的名字準備核發報告,顫抖的手按下電腦鍵盤之際,是一排火辣辣危險值報告的紅,倏地彈出!完全不留半點兒時間給我,讓我驟然亂了方寸,那豔美的紅著實讓我睜不開眼,不忍再視,眨了眨眼以為是幻覺。然而,亮晃晃的報告卻紮實屹立在前方,猛烈真實刺入眼簾,冷冷的嘲笑對面專業醫檢師,彷彿在警醒著我不要小看基因的奧妙!於是,我在按下核發報告鍵並通知醫師危險值之際,再度聽見,基因的微笑∼忽遠忽近∼忽左而右∼。 糖化血色素13.5,正式宣告母親成為第2型糖尿病病人!倔強的母親決然的別過了頭,像個孩子似的以為不要面對,問題就會戛然而止。但誠實的身體召喚了她疲勞、眼睛疼痛的徵兆,讓她不得不面對,不得不正視! 第2型糖尿病佔所有糖尿病病例的多數,一般是在40歲以後發病,亦稱為「成年型糖尿病」。第2型糖尿病症狀為吃多、喝多、尿多,視力會突然模糊、疲勞、傷口不易癒合,尿道和膀胱也會經常受到感染,至今仍不知其確實發病原因。但根據統計,基因和家族病史佔了很重要的因素。如此縝密的相互呼應,彷若見證醫學奇蹟般,典型症狀緩緩浮現,對仗工整、起承轉合得恰到好處! 節儉的父母親那一輩,總是粗茶淡飯、不講究服飾。年近半百的娘親尚未嚐盡山珍海味,含辛茹苦地和父親將四個小蘿蔔頭撫養長大,正準備開啟美好人生的當頭,這個宣判無情地限制了未來的飲食。那晚,在半夜起身喝水之際,我瞥見從廚房,傳來一陣一陣眼淚的音符交響曲∼時而低鳴∼偶爾哽咽∼此起彼落∼更多的是─無聲的嘆息!我的淚,也無聲無息的落下,輕輕的相和! 基因像一張脈絡相連的蜘蛛網,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聯繫了家族成員。這半年間,像瀑布效應般,大舅、小舅、小阿姨、二阿姨、全都不約而同地搭上了這班糖尿病列車,咻的一聲,瞬間滿載。當時著迷分子生物實驗的我,第一次望著基因起了嫌隙之心,基因開心的對著我笑了。而我卻手足無措、掩面而泣! 基因是指攜帶有遺傳信息的DNA序列,通過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來表達自己所攜帶的遺傳信息,控制生物個體的性狀表現。誠實的基因不虛擬、也不惺惺作態,總是忠實的複製自己,呈現保持自己的生物型態。 這些年,疾病列車上的親戚們,雖然分散在台灣各地,但也有志一同,不再因循甜蜜滋味,大夥兒們開始有條不紊的整理自己飯前、飯後血糖報告表,分享著各種食物的利與弊。糖尿病是一古老又難以言喻的代謝疾病,至今尚無法治癒,只能延緩併發症的發生。這類型病人的胰臟有能力分泌胰島素,卻因為「周邊組織對胰島素敏感性變差」或「胰島素分泌量不足」,導致病人無法像健康人快速代謝血糖。也因為弔詭的血糖慢慢上升過程如同溫水煮青蛙,病人不會立即有不舒服的症狀,所以容易輕忽了危機,導致身體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損傷。 這些年和血糖戰鬥的日子,基因工程的突飛猛進,藥物也大刀闊斧的改良,像是注射降血糖藥,除了insulin可使用外,Exenatide則是首個合成之GLP-1類似物,作為口服藥物無法達到血糖控制目標的第2型糖尿病病人之輔助治療,除可降血糖外,體重亦可降低,供給糖尿病病人多種選擇。 母親從原本的消極應戰,藉由基因藥物的治療,逐漸透出一道曙光,溫煦的笑容再次綻放於母親臉上,基因銀鈴般清脆的笑聲,輕快打著進行曲的節拍,在那灑落滿地的餘暉中,輕舞飛揚,不絕於耳。 循著基因的軌跡,後代的我們能夠獲得親代的特徵,DNA不嘩眾取寵、獨樹一格的雙股螺旋結構,為複製提供了精確的模板。透過鹼基之間親暱、專一的互補配對,保證了複製的準確性。同時,它也巧妙地使遺傳信息從親代傳給子代,保證了遺傳訊息的連續性。基因的叨叨絮絮使我頓時醍醐灌頂。感謝基因的不離不棄,翻轉我對於基因的矛盾之心。 因為基因,我明白更該正面迎戰家族的糖尿病史,及早從年輕時期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運動健身。或許,疾病仍然無法避免,但是基因工程的躍進,將可大大延緩發病的時間。伴隨新藥物的創新,帶來更多的契機!基因的叮嚀,餘音繞樑,雀躍的、喜樂的。 「娘,吃藥了哦!」 在空氣間迴盪的分子中,我聽見了基因的溫柔呢喃。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心靈點滴 |
 |
 |
病人安全 |
 |
 |
白話醫學 |
 |
 |
愛無國界 |
 |
 |
兒童醫療 |
 |
 |
人物側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