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卷第三期 106年3月1日發刊
新生兒醫學新進展專刊
21世紀新生兒科學發燒的議題 「低溫療法」治療「新生兒腦病
◎林口長庚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江明洲
周產期窒息合併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變」(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是造成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變」與日後出現發展遲緩、癲癇或腦性麻痺有相當大的關聯性。
根據統計,大約每1000名活產足月兒中會有2至4名嬰兒發生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變。依臨床分期,第一期患者98%到100%將可回復正常,死亡率小於1%;第二期患者20%到37%可能死亡或神經發展異常;第三期患者死亡率50%到89%,所有存活者會有嚴重的神經發展異常。
目前對於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變」並無有效的事前預防、事前診斷與治療的方法。除傳統支持性療法外,「低溫療法」是目前一種新的、有效的治療方式。
有關調控溫度來治療疾病的概念,最早可追朔到西元前400年,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發現受傷的病人在雪地裡與冰敷可減少出血。至於新生兒低溫治療的經驗,約莫是在20世紀中期出現。1959年,Miller與Westin指出缺氧窒息的新生兒接受「低溫療法」與輸血可提升存活率。而第一個以低溫療法治療足月新生兒周產期窒息的臨床試驗成果,則是由Gunn在1998年所發表。2005年,Shankaran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低溫療法」治療新生兒周產期「缺氧缺血性腦病變」的結果後,奠定了低溫療法在此一疾病治療的角色。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變的病理機轉非常複雜,簡述低溫療法的治療作用,包括:降低代謝率,維持腦部能量保存,減少興奮性神經傳遞物質及一氧化氮的釋放,降低自由基傷害及脂質的過氧化,減少血小板活化因子的釋放及炎性反應,抑制細胞凋零、死亡。
說到這裡,什麼是「低溫療法」呢?所謂「低溫療法」,是讓嬰兒體溫降至攝氏33.5到34.5度,持續72小時後,再讓嬰兒逐漸恢復正常體溫。目前降低體溫的方式主要有全身性降溫與頭部降溫兩種方法。全身性降溫是利用特殊貼片或冷卻毯,將嬰兒降溫並維持食道溫度或肛溫在33.5±0.5°C;頭部降溫則是利用特製的帽子,將嬰兒降溫並維持肛門溫度在34.5±0.5°C。結束72小時的低溫後,在接下來的6∼12小時內將體溫逐漸回升至正常體溫。
根據整合分析的文獻報告,施行低溫療法可以減少死亡率,減少存活者神經學上的後遺症,減少嚴重腦性麻痺,並能減少發生嚴重視覺障礙的後遺症。另外,根據2012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報告,持續追蹤之前的患者到6∼7歲時的預後發現:施行低溫療法的新生兒,其發生新生兒死亡及IQ小於70分的機率較低;重要的是,施行低溫療法雖然降低死亡率,但並不會增加存活者發生失能的比例。
在醫院的支持下,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率先國內其他醫學中心,設立完整的新生兒腦病變低溫治療方法與制度。我們的團隊於民國100年4月16日成功完成第一例低溫治療的個案,同時也在同年11月的兒科醫學會發表我們的治療經驗,為國內首次的相關研究成果報告;此後,也多次於兒科醫學會、新生兒科醫學會和國外學術研討會發表治療經驗與研究結果。截至2016上半年,已治療超過50名患者。
本院低溫療法是採用全身性降溫(圖)。在施行低溫療法時,會同時使用腦部功能監視器,監測患嬰腦部是否出現異常癲癇波。除此之外,也會執行腦部超音波檢查,以監測腦壓和是否有腦部出血。結束低溫療法後,會為患嬰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前述重要的資訊與腦部功能監視器的結果,均可提供預後參考。
周產期窒息合併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變是多重器官的問題。必須依病情變化隨時調整治療,並監控器官功能恢復狀況,例如出現急性腎衰竭,必須施行人工透析治療。患嬰住院治療期間,除新生兒科醫護團隊24小時不眠不休照顧外,也會照會兒童神經科醫師、兒童復健科醫師參與治療。團隊照顧還包括呼吸治療、物理職能治療、營養治療。在家長同意下,也會請中醫師進行針灸治療。出院後,在個案管理師的協助下,安排門診追蹤治療與發展評估。因此,低溫療法,不是單純將嬰兒體溫降低而已,腦部功能與全身器官功能的治療,包含相當多的細節與人力投入。
雖然低溫療法提供了罹患周產期缺氧缺血性腦病變新生兒治療機會,但仍有44∼55%施行低溫療法的患嬰死亡、或在18∼22個月大時仍有失能的情形。同時,目前還是以第二期患者治療成效較佳,第三期患者的治療效果依舊有限。因此,目前學界仍在找尋其他輔助治療,如「低溫療法」合併「紅血球生成素」治療、「低溫療法」合併「氙氣(xenon)」治療等。希望在不久的未來,新的輔助治療方法能改善周產期缺氧缺血性腦病變新生兒的預後,減少對家庭與社會的沉重負擔。
         
 
封面故事
新生兒照護新思維∼延遲臍帶鉗夾
21世紀新生兒科學發燒的議題 「低溫療法」治療「新生兒腦病
早產兒血行動力學監測新利器 心臟超音波與電子心輸出儀
淺談「早產兒代謝性骨病變」
「親子共讀」拉近您與寶寶的親子互動
新聞紀要
早產兒回娘家活動花絮
失智症日間照護中心 「長智園」開幕典禮報導
聲聲不息 傳唱希望∼勇士合唱團音樂關懷發表會紀實
癌症資源中心歲末圍爐活動紀實
親姐姐一般的防護員 成就戴資穎登世界球后的幕後功臣
「醫」起照亮別人
醫療時論
新生兒醫學的新進展
心靈點滴
基因的呢喃
病人安全
連續處方按時領 正確用藥好安心
白話醫學
兒童胃食道逆流
尿液迴流
愛無國界
飛快車,服務沒有終點
兒童醫療
我一定要比別人高∼談小朋友的生長攻略
人物側寫
一代宗師∼骨科部陳文哲教授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