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醫學的新進展 |
 |
◎林口長庚兒童內科部新生兒科主任 朱世明 |
 |
 |
 |
台灣近幾年雖然孕齡婦女總生育率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但是隨著周產期醫療的進步,大大提升了高危險產婦及新生兒的存活率。特別是在極低體重早產兒,也就是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平均存活率已接近九成以上,而且存活下來所衍生的後遺症大幅減少!這不但幫助許多期待有寶寶的不孕父母完成心願,也讓這個心願的果實是甜美的。醫學的進步體現在更美好的未來上,新生兒醫療的進展確實讓我們享受到這份感動。這期長庚醫訊封面故事希望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與大家一起分享這些年在新生兒醫學進展上幾項重要的措施與處置,讓我們更了解這個領域的現況。 周產期因為多重因素導致缺血缺氧性腦病變的新生兒,曾經是我們極大的挑戰與臨床壓力。這些年有了低溫治療的積極策略,不管是全身低溫或是頭部低溫處置,都對輕度及中度周產期窒息的新生兒有非常明顯的效果,大幅提升了罹患這項疾病新生兒的預後。在眾多醫師的奔走推動下,此項治療措施已在今年正式成為健保給付的項目, 使得更多符合條件的新生兒受到妥適的照顧。 新生兒營養與兒童未來息息相關。最近幾年有所謂關鍵1000天的概念,也就是從母體受孕開始到寶寶兩歲時,這總共約莫一千天的過程,營養的攝取適當與否,可以決定未來一生的成長發展,甚至影響未來成年時會衍生出什麼疾病。這個所謂的巴克理論(Barker Theory)已經被新生兒醫學奉為圭臬!近年來在新生兒營養補給部分有非常長足的進步,這對我們未來的主人翁確實有極大的助益。 新生兒出生時,從剪斷臍帶開始到第一口呼吸,然後嚎啕大哭,這中間其實經歷了非常重大的生理轉換。因為他必須自己負擔所有的心肺功能轉換,而無法再藉由母親以及胎盤來幫助。這中間的轉換過程是極為複雜且精緻的,多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的貢獻,就是在解開這個過程中的奧妙。藉由這些前輩們的研究成果,我們提供了寶寶出生前後重要的措施,讓哇哇落地的當下,所有迎接他們環境、器材、溫度等都是妥適且安全符合生理的,這樣就可以讓每個寶寶贏在起跑點上。 這種轉換過程,對於極低體重早產兒是嚴峻且極富危險性。藉由延緩夾臍帶的措施,減少極低體重早產兒出生後心肺功能的不適,更進一步減少未來的後遺症。這已經在2015年新生兒急救措施中列為必要處置,我們也專文分析這項措施的由來與結果。 另外針對極低體重早產兒,在住院期間心肺功能的持續監測,一直以來都是提升照護品質非常重要的一環。藉由非侵入性儀器的使用與引進,大幅提升了我們照顧高危險新生兒及極低體重早產兒的存活率,也讓早產兒開放性動脈導管的藥物介入時機、何時選擇開刀等決策有了更科學的依據。合理使用非侵入性儀器,如同給了我們新生兒科醫師第三支監測的眼,助益極大。 早產兒照顧的品質提升不單純只是存活率提高,減少中長期後遺症也是非常重要。而質的提升有賴醫師、護理師、復健師等各專業的共同努力,以及家長在出院後持續不斷的妥善照顧。已經有非常多文獻證實:親子共讀在足月兒的成長發展上十分重要,同時對兒童未來閱讀習慣的養成與心智的成長都有莫大的助益。我們林口長庚嬰兒病房特別針對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出院時讓媽媽參與讀書給孩子聽的措施,贈書給每位參與的家庭,期望回到家中持續唸書給自己的寶寶聽。因為贈書都是圖文並茂的童書,也可以在洗澡時放在水中讓寶寶看書中顏色鮮明的可愛圖案,藉以增加親子關係的緊密性,讓親子共讀的年齡向下再延伸。我們相信這是一個重要的措施,也期待更多的共鳴。 新生兒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提升他們的發展與身體素質對國力絕對是非常重要的。藉由這次封面故事的介紹,希望能提供最新的資訊給所有的讀者,讓我們一起給我們的新生兒營造一個最好的醫療及照護環境,照顧出健康茁壯的下一代!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心靈點滴 |
 |
 |
病人安全 |
 |
 |
白話醫學 |
 |
 |
愛無國界 |
 |
 |
兒童醫療 |
 |
 |
人物側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