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師∼骨科部陳文哲教授專訪 |
 |
◎林口長庚精神科醫師 劉峻豪 |
 |
 |
 |
距離約定的採訪時間還有十分鐘,陳文哲教授像陣旋風一樣走進外科辦公室。個頭不高,腳步很快;臉上堆滿了敦厚的笑容,握手時總是握得大力而真誠,手掌熱熱粗粗,像是小說裡那些大俠的手一樣,充滿厚度。 記得學生時代看過一篇印象深刻的介紹文,把長庚骨科比喻成武林門派(謂之長骨派),精擅不同兵器的各路高手群聚於此,或大開大闔(關節重建科),或精準到位(脊椎科);而引領長骨派威震江湖的,非掌門人陳文哲教授莫屬。 陳教授是國內脊椎手術的鼻祖,歷經了脊椎手術和內固定器的發展,從最早期的單純神經減壓手術、脊椎骨折或移位用石膏固定,隨著新技術的日新月異,引進微創手術的觀念,由簡單的鋼絲綁繞脊椎,進步到新式椎弓骨釘以及椎體間椎籠的廣泛應用。手術的項目包含脊椎骨刺減壓手術、脊椎骨折固定、脊椎感染清創、脊椎腫瘤切除與重建、脊椎側彎的矯正。陳教授將臨床多年的經驗,經由實證醫學研究的方式,發表許多重要的論文,名列全亞洲第六名。陳教授有熱情的教學精神,門生偏佈各地,除了成為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骨幹之外,也曾在郵政醫院、台北醫學大學、義大醫院等,擔任院長、副院長、脊椎科主任等重要職務。 但現在風光的一代大俠,也是曾經苦練過來的。「我從台大醫學系畢業以後,沒有當兵,那年代一個班上只有11個人去當兵,大部分都不用。但是當時台大有個規定,沒當兵的男生不能直接去申請內外婦兒科,要留台大必須慢一年申請,不然只能去小科(說到這裡,他也不禁苦笑:「但現在小科都變熱門了,當時跟現在很不一樣啊。」)。我66年畢業,當實習醫師的時候覺得外科醫師做事明確果斷,因此想走外科;剛好長庚是65年12月開幕,隔年正式招募住院醫師,想說新醫院發展的遠景應該很好,就來申請這邊的外科。」當年長庚甫創立,在醫界是個震撼彈,而熱門的外科更是兵家必爭之地。陳教授回憶當時的激烈競爭:「當時來了150個人申請,包括台大我們同班的、或歷屆的學長,加一加就七八十個,結果只錄取五個而已。」 為什麼會選擇當時還正要開始起步的骨科呢?「我那時候的觀念是,心臟外科或神經外科都需要在醫學中心才有發展,骨科感覺開業比較容易,要留在醫學中心也沒問題,我就跟當時的張昭雄主任毛遂自薦說,我想走骨科。」時任外科部主任的張昭雄院長也十分鼓勵,並且參考美國的經驗認為骨科正在發展。而進入骨科後,因為陳教授從學生時代就對神經科學很感興趣,而脊椎在當時連神經外科也很少在開,是一個充滿挑戰性的新領域;他就這樣一頭栽了進去,沒想到一晃眼,就是將近40年。 草創初期,篳路藍縷。當時的骨科只有兩位主治醫師(創院時的許文蔚醫師,以及後來加入的施俊雄醫師),當時R2的陳教授與另一位R3兩個人就吃下所有的值班。「我R1的時候在外科還能夠三天一班,到骨科就只能兩個人輪流值班。」連續QOD(隔天)值班!?「而且就這樣值了3年。」回顧過去練功的苦日子,陳教授一派輕鬆的說:「當時不會覺得累,只想要多學一點。有時候外傷的病人來,照過X光片,就對照教科書後轉身去講解給病人聽。」由於創院初期住院醫師缺乏,開刀都要擔任第一助手甚至自己主刀;在這樣的臨床經驗裡摸索前進,以戰養戰,魔鬼訓練之下的陳教授很快功力大增,升任主治醫師。 等到真正站穩腳跟,擔任骨科主任的時候,陳教授馬上面臨到了兩大難題。其一是骨科部的獨立。由於當時骨科部隸屬於大外科,但骨科與外科的訓練相差甚多,骨科一直希望從外科裡獨立出來,設計自己一套的專科訓練。這個議案在前幾任的主任時都曾申請過,但最後皆無疾而終。然而陳教授回憶自己第三度叩關的情景:「當時的院長是陳敏夫院長,我向他提這件事的時候,他考量這是國內外的趨勢,竟然就一口答應。我最感恩的前輩有兩位,一位是施俊雄院長,另一位就是陳敏夫院長。」即使時至今日,言談之中還是可見他對陳前院長的感念。 建立好骨科部自己完整的訓練之後,第二道難題隨之而來。當時長庚每個專科會分為一科、二科、甚至三科,科與科之間彼此競爭成長,但陳教授對此制度有更深一步的見解,三個重疊的科,大家不易專精。所以當時候我就向陳敏夫院長提議,依照功能性來分科,例如脊椎一個科、關節一個科、運動醫學一個科。」除了改變科的生態以外,依照功能分科還有另外的優點:「要當醫學中心的醫師一定要比別人強。但是當一個主治醫師什麼都做的時候,心力就被分散了,不容易做得很精。假如讓主治醫師可以專攻一個專長,不但大家可以互相合作,而且科內才會有良性的競爭力。」當時的陳敏夫院長對這樣的改革大力讚許,而陳教授也不負所託,將骨科部經營得有聲有色。 「但是將原本打散的科重新組合起來,一定會遇到阻力。」就如同武俠小說裡的大俠一定也會遇到江湖紛擾,陳教授採取的方式,就是以德服人。「所以在處理這些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公平。有些病人比較少的次專科,獨立出去不易成長壯大,我們就用績效制度讓整個骨科的主治醫師薪水不會差太多。」 因為追求公平,讓陳教授在擔任各項管理職位時,總是能以德服人。好比在骨科醫學會理事長任內,因為覺得學會應該是學術場合,他又再次開創了先例,讓開業醫加入原本都是由醫學中心醫師把持的醫學會。「公平、公正、公開,然後不要考慮你自己。」陳教授再次強調了自己的信念,說完之後頓了一下,彷彿覺得不夠似的,又補充:「台灣這麼小,骨科醫師才一千多人,還要再區分彼此沒有意義。」 或許是因為在這樣的帶領之下,骨科一向是以科內氣氛和諧出了名。而骨科另一項出名的,則是運動風氣。「我常常覺得我們外科醫師工作這麼忙,都窩在開刀房裡,不運動不行。」陳教授回憶起從前與科內同事一起打球的時光:「我們都固定禮拜三去打網球,晚上8點開始,打到晚上12點。第二天開會還是一樣7點到,反而更有精神。」以前打網球都在中泰賓館的網球場,但後來改建為文華東方飯店,就改為打高爾夫球。不管怎麼樣,「能夠接觸戶外,看看陽光跟綠地,這是紓解壓力最好的方法。」 訪談即將結束,窗外是夏至隔天的陽光。不知道陳教授待會離開醫院,是否會換上運動服,抓著陽光的尾巴,趕赴下一場高爾夫球的約會?手裡不管拿的是手術器械、網球拍還是高爾夫球桿,一代宗師總是能在各種兵器之間游刃有餘。人生如戲,有些人戲裡是大俠,戲外,也是大俠。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心靈點滴 |
 |
 |
病人安全 |
 |
 |
白話醫學 |
 |
 |
愛無國界 |
 |
 |
兒童醫療 |
 |
 |
人物側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