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卷第五期 113年5月1日發刊
兒童餵食困難
小孩發燒怎麼辦?
◎台北長庚兒科主治醫師 顏大欽
兒科門診最常見的就是發燒的病童。發燒是身體對於環境刺激或生病所產生的生理反應,感染是最常見的原因。感染後身體免疫系統會產生發炎介質,影響腦部體溫調節中樞,使正常核心溫度設定值往上調整,身體為了增加體溫,肌肉會顫抖產熱,產生畏寒,等燒到最高點才停止顫抖畏寒。所以發燒代表免疫系統在運作,也是警訊,提醒家長注意追蹤與處理。
發燒定義
正常體溫一日當中會有起伏,清晨最低,傍晚最高,但也受年齡、活動量及其他因素影響,平均正常核心體溫是37℃,介於36.4∼37.5℃間,核心體溫如超過38℃即是發燒。下面數值是可接受的發燒定義:(1)肛溫超過38℃,口溫超過37.5℃,腋溫超過37.2℃;(2)耳溫超過38℃。
孩童發燒原因
最常見是感染、病毒、細菌或其他感染源都可引起發燒,例如感冒、扁桃腺發炎、腸病毒咽峽炎、肺炎、腸胃炎、泌尿道發炎等感染,程度可輕可重。其他如川崎症血管炎、盲腸炎、白血病、注射預防針等非感染因素也可能引起發燒。
發燒症狀
發燒時可能感覺溫熱、臉潮紅或流汗比平常多,更易口渴,也可能畏寒,活動力下降或頭痛,燒退有的小孩就生龍活虎,有的仍感覺不適。大部分發燒會伴隨疾病症狀,例如耳朵痛、喉嚨痛、皮疹、呼吸或腸胃道症狀,這些症狀與嚴重度,燒退時精神活動力及日常作息影響程度,是提供醫師診斷病因及送醫處理的重要參考,若無症狀要考慮隱藏性感染,可能要安排適當的檢查。
發燒體溫測量
千萬不要用手去摸孩童感覺是否發燒,這種方法最不正確。測量部位包括肛溫、口溫、腋溫、耳溫、額(顳)溫,以下為測量的參考:
1.電子體溫計可以測量肛溫、口溫及腋溫,啟動1分鐘後會發出嗶聲,就可以判讀。肛溫最接近身體核心溫度,一般在3歲前測量。年齡4∼5歲以上,可以量口溫,口溫比肛溫平均低0.5∼0.6℃,測量30分鐘前避免溫度過高或過低的飲食。腋溫任何年齡均可測量但最不準,可作為小於3個月嬰兒或大小孩無法量口溫的發燒篩選測量,腋溫比肛溫平均低0.8℃。
2.耳溫槍,可用於3∼6個月以上嬰兒及小孩,耳溫與肛溫的相關性很高,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必要時可取代肛溫,但耳溫準確性受很多因素影響,例如耳道放置不正確、耳垢、測量時間太短均會影響,左右兩耳也有差異性,儀器也要定期校正,需要時仍要藉肛溫或口溫確認是否發燒。顳溫槍(額溫槍)是偵測顳動脈在經過前額外側皮膚下時散熱所測到皮膚溫度,準確度較差,測量年齡、部位及發燒定義依儀器而有所差異。
3.一個月以下或低體重新生兒,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不適合量肛溫與耳溫,可考慮量腋溫。玻璃式水銀體溫計內含金屬汞,不建議家庭使用,因為若意外破裂會導致水銀中毒並有污染環境的危險。
發燒藥物處理
藥物是最有效的退燒方法,發燒時是否需立即用藥物退燒要各別化考量,最好能諮詢醫師。因為發燒有對抗感染的角色,也可能引起孩童不適。退燒不能只以發燒角度看,也要看孩童整體外觀、活動力、行為表現及疾病史,以藥物立即退燒的建議是肛溫超過38℃發燒且讓孩童感到不適,或有發燒抽筋或疾病史(如心、肺、腦或貧血等)或醫師認為有必要時。國外醫學觀念是孩童超過6個月大,肛溫小於38.9℃而且健康無病態及活動力正常,無發燒抽筋或其他疾病史,可以先觀察發燒是否改善,不急著馬上給退燒藥,若發燒持續不退或大於38.9℃時,諮詢醫師是否給藥。國內家長對於小孩發燒常會非常焦慮,衛教資訊內容也有差異性,若考量一般父母的接受度及醫學知識,建議超過6個月大孩童,若肛溫超過38℃,有發燒抽筋或發燒會引起不適的疾病史,或孩童已不適,可以直接使用藥物退燒。若無潛在疾病,發燒介於38.5∼38.9℃間,引起不適或發燒持續不退時,或已大於38.9℃時,建議也可使用退燒藥。
口服藥最常見的是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商品名:安佳熱,普挪痛)或異丁苯乙酸(Ibuprofen;商品名:依普芬,舒抑痛),劑量均依體重計算,服用1∼2小時後可發揮藥效,降低體溫約1∼1.5℃。Acetaminophen依需要可以每4∼6小時給予一次,但24小時內不要超過5次,年齡小於3個月不建議使用。Ibuprofen依需要可以每6小時給予一次,年齡小於6個月不建議使用,某些狀況下才考慮交替給予二者退燒藥,若孩童有嘔吐,無法服用退燒藥,可用肛門退燒塞劑來取代;18歲前不可使用阿斯匹靈,因為有可能引發雷式症候群(Reye syndrome),造成肝臟及腦部病變,有生命危險。
發燒非藥物處理
為讓小孩比較舒服,在發燒早期有顫抖畏寒現象時,可以先穿衣服或被單包裹,等不畏寒時再拿開。接著可以保持房間通風涼快,衣服穿著寬鬆輕薄,也可增加流質的攝取,避免脫水,例如牛奶、稀釋果汁、電解質溶液等,要鼓勵孩童多休息,不要過度活動,若為高傳染性疾病(如水痘、流感),要遠離其他家人。
溫水拭浴物理退燒法,要使用退燒藥降低體溫定位點,開始散熱流汗時才有幫助,若先用溫水拭浴使體表降溫,體溫定位點仍高於正常,體表降溫會刺激定位點,讓身體肌肉開始收縮產熱,反而讓孩童產生畏寒不舒服。所以國外學者認為發燒讓孩童很不舒服且使用過退燒藥至少30分鐘後,才建議溫水拭浴,溫水擦浴時,水溫約保持29.4∼ 32.2℃,以毛巾或海綿輪流在軀幹及四肢輕輕擦拭,水分會蒸發使身體降溫,若小孩有發抖打顫,要停止擦浴,一般約30∼45分鐘會降低1∼2℃。
發燒的追蹤與注意事項
小孩發燒最好能給醫師診治了解病因,居家要監測發燒高度與變化,同時觀察孩童不發燒時精神、活動力、食慾及伴隨症狀,例如一般感冒病毒感染,發燒少超過39℃,也少超過48小時,孩童吃睡活動力正常,咳嗽症狀輕微不會引起嘔吐或干擾睡眠。若孩童年齡太小,發燒過高或過久、精神活動力下降或進食,睡眠受影響,症狀嚴重或症狀引起不舒服,應及早送醫,依嚴重度到門診或急診處理,即使沒有發燒也一樣,有疑問或照護問題,也要找醫師諮詢與追蹤,發燒原因控制穩定,才會連續24小時以上不發燒。
若不考量孩童精神活動力及其他伴隨症狀(臨床上最重要),以發燒本身而言,至少下列情形也應儘速找醫師診治:(1)小於3個月嬰兒肛溫超過38℃;(2)3個月∼3歲大嬰幼兒肛溫超過38.9℃;(3)3個月∼3歲大嬰幼兒發燒沒超過38.9℃但已發燒3天或中間出現病態;(4)任何年齡肛溫超過40℃;(5)無前述情形,已反覆發燒超過3天。
總結
感覺小孩發燒,家長要先測量體溫確認發燒及高度,有發燒抽筋或引起不適的疾病史,或小孩已感不適,可以先用藥物退燒,非藥物的處理也有輔助效果。但物理退燒法建議小孩很不舒服且用過退燒藥後才給與。小孩發燒最好能給醫師診治了解病因,年齡小、發燒太高、過久、沒症狀或症狀嚴重,或小孩感到不舒服,或精神活動力下降、或進食或睡眠受影響等等,應及早送醫,以上資料無法包含所有醫療狀況及取代就醫諮詢,有照護問題應找醫師診治與追蹤,不要耽誤病情。
         
 
封面故事
嗜伊紅性食道炎∼被忽略的兒童腸胃道疾病
小孩也會火燒心?談兒童胃食道逆流
我好胖,我不敢吃飯∼認識神經性厭食症
家長如何面對兒童餵食困難
醫學報導
晶片檢測急性腎損傷,迅速提供臨床診斷
腎源性益生菌 Lm 在改善腎功能的研究新知
中醫報導
降膽固醇吃紅麴∼你吃對了嗎?
兒童醫療
認識兒童性早熟
本月主題
兒童餵食困難∼孩子好好吃飯也是一門學問
焦點話題
長庚質子治療大型肝癌突破
台灣跨性別手術的最新進展∼3D 內視鏡取腸併隱痕女陰成型術
台北長庚為 102 歲血液透析治療人瑞慶生
長庚達文西在中台灣、精準微創在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