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巨細胞病毒感染症 |
 |
◎林口長庚胃腸科主任 蘇銘堯 |
 |
 |
 |
巨細胞病毒是一種常見的人類病毒感染原,它會影響到各個不同的器官,包括肺臟、視網膜、肝臟及胃腸道等。過去大部分的病人感染後,臨床表現並不明顯,較少被查覺。隨著愛滋病患者數目、免疫抑劑使用增加,胃腸道的巨細胞病毒感染顯得更加常見。 先前的醫學研究顯示,大部分的巨細胞病毒感染都發生在免疫功能不全的病人上;然而,還是有部分胃腸道巨細胞病毒感染發生在免疫功能正常人身上。根據長庚醫院之前的統計顯示,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感染了胃腸道巨細胞病毒,大都是輕微的胃腸道症狀。同時給予症狀藥物治療後可以很快改善症狀。 感染胃腸道巨細胞病毒的臨床症狀很多樣性,可能從吞嚥困難、吐血、消化不良、腹瀉、血便到腸穿孔等,視感染的部位而定。對於愛滋病患者而言,以吞嚥困難及腹瀉為最常見的表現。因為這些病人最常受到巨細胞病毒感染的部位是食道與大腸。根據長庚醫院的統計顯示,免疫功能不全的病人,以腹瀉為最常見的表現。然而,胃腸道出血則為最常出現的臨床症狀。文獻報告中也顯示,免疫功能不全的巨細胞病毒感染患者,大腸是最常受到影響的器官。然而,非愛滋病患者則以上消化道為最常感染的部位。 以長庚醫院的患者來說,巨細胞病毒最常感染的胃腸道部位,大腸佔了55%、胃佔了40%,而食道只有一位患者;而在胃內以竇部為最常見的感染部位,佔了25%。大腸部分,則以直腸與乙狀結腸佔了35%為最常見。但是,仍有40%的病人感染的部位是在右側大腸,以一般的乙狀結腸鏡是看不到病灶的。對於懷疑有大腸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病人,建議施行全大腸鏡檢查才適宜。 胃腸道感染了巨細胞病毒後,內視鏡檢查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黏膜變化,包括黏膜發炎、糜爛、潰瘍,形成偽性腫瘤,甚至穿孔等。長庚醫院的研究報告中,將胃腸道巨細胞病毒感染性大腸炎內視鏡的表現分為四類:單純性黏膜發炎、單純潰瘍病灶、發炎性黏膜合併潰瘍、類似黏膜下病灶合併潰瘍。在長庚醫院的統計中,僅有3位病人是單純性黏膜發炎;而有17位病人有潰瘍性病灶。這17位病人中,有12位病人至少有一個很大的潰瘍,10位有多發性潰瘍,有7位病人有多發性潰瘍合併有一個大的潰瘍。 針對胃內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病人中,有一半的病人合併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註)。一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造成的胃潰瘍通常發生在胃竇部至體部交接處,而巨細胞病毒感染造成的胃潰瘍通常發生在胃體部及底部。對於愛滋病患者來說,一般比較不易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然而,如果有巨細胞病毒感染的愛滋患者則較易合併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到底幽門螺旋桿菌與巨細胞病毒合併感染有什麼樣的關係存在,目前仍然不是很清楚,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分析。感染過巨細胞病毒性腸炎的病人,6位病人中有2位追蹤大腸鏡檢查顯示仍然有持續性的發炎存在。在過去文獻報告中,針對器官移植病人或是愛滋病患者等免疫功能不全者有巨細胞病毒感染症,給予抗病毒藥物Ganciclovir治療後,臨床症狀大都可以得到改善;然而,如果病人的免疫功能無法恢復正常,停藥後仍然有可能會引起復發。至於免疫功能正常的巨細胞病毒感染患者,抗病毒藥物的療效仍有待進一步評估。 總之,胃腸道巨細胞病毒感染症大多發生在免疫功能不全的病人身上,胃腸道出血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而胃竇部與直腸、乙狀結腸是最容易受影響的部位。胃腸道黏膜變化以多發性潰瘍合併至少一個大的潰瘍病灶為最常見。針對巨細胞性大腸炎的病人而言,全大腸鏡是建議的檢查診斷與追蹤的最佳工具。
註:幽門螺旋桿菌: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多存在胃前庭幽門部,有時上移至體部。是造成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淋巴瘤、胃腺癌之致病重要因子。WHO將其列為胃癌之第一級致癌因子。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社服園地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我心深處 |
 |
 |
白話醫學 |
 |
 |
兒童醫療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