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臟病治療的新發展 |
 |
◎林口長庚心臟外科主治醫師 張育生 |
 |
 |
近年來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不管在內科術前診斷或處置,外科術中體外循環技術、腦部組織保護措施、開刀方式以及術後照顧皆有明顯進步。本文將探討先天性心臟病治療的新進展,以供讀者參考。 內科介入性心導管術除了具有傳統的檢查功能外,目前於先天性心臟病治療也發展出多元化治療效用,取代以往的開心手術。例如:栓塞開放性動脈導管、放置傘狀裝置修補心房中隔缺損、利用氣球導管擴張術治療肺動脈瓣狹窄及主動脈或主動脈瓣狹窄、以及進行肺動脈瓣置換術等。 目前心臟外科手術也有突破性發展,譬如:體外循環管線材質更精緻;循環中使用氧氣混合低濃度的二氧化碳來取代傳統的純氧氣治療,更有助於擴張腦部的血管,加強保護腦部組織,並預防術後腦部病變;微創心臟手術提供病人小且美觀的傷口,有助加速患者術後的恢復;先天性心臟疾病患者接受手術時間可以早期進行,甚至於新生兒時期即可進行,有效地降低因延緩手術所引起的心臟衰竭問題。而葉克膜(ECMO)、主動脈氣球幫浦(IABP)及心室輔助器(VAD)等先進儀器的使用,也有助於改善患者術後的休克問題。 目前針對開刀風險高的複雜性心臟病,除了單純的開心手術外,也可以進行混合型手術,也就是同時結合心導管介入性處置和開心手術的治療方式。透過建立混合功能的新手術室,心臟內科醫師與心臟外科醫師可以藉由手術室內機械影像系統的輔助,同時提供患者完善的整合性治療。導管介入性治療可取代部分傳統心臟手術的治療,將有助於縮短開刀時間並降低心臟手術的風險。此外,若導管介入性治療發生併發症時,病人也可以在無菌的環境中立即進接受心臟手術,避免因為轉送作業而影響治療的時效及安全性。混合型手術目前已經可以運用於治療先天性心臟病中譬如左心室發育不全、肌肉型心室中膈缺損、法洛氏四重症併周邊肺動脈狹窄或不正常側枝血管、肺動脈瓣逆流不全、二尖瓣狹窄及肺靜脈狹窄等疾病。 目前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的運用幾乎可百分之百診斷先天性心臟病,而心臟內科及外科處置的發展也都頗有成效,家屬應該更積極協助先天性心臟病病童早期接受治療。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特別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嘉義院區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健康老化面面觀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