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日∼從家庭拓展至全世界 |
 |
◎ 林口長庚家庭醫學科 陳崇賢醫師、林忠順主任 |
 |
 |
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世界衛生日始于年7月22日。為紀念61個國家簽署世界衛生組織『組織法』,第一屆世界衛生大會(1948年6月∼7月)決定將每年的7月22日作為「世界衛生日」,倡議各國舉行各種紀念活動。第二屆世界衛生大會考慮到7月22日絕大多數國家的教育機構和學校都已放假,無法參與此活動,決定自1950年起將4月7日『組織法』正式生效的日子作為「世界衛生日」。自1950年開始,每年的世界衛生日活動都確定一個與公共衛生領域相關的特別主題,旨在提高全世界對某一衛生領域的認識,藉機發起一項長期宣傳活動,促進在該領域工作的開展。 今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著重於「人口老化與健康」。從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嬰兒潮,到目前的少子化社會,人口的結構已經慢慢地在轉型為高齡化社會。台灣在去年初時,年齡大於65歲的人口,已超過總人口數的10%,且不斷地在增加中;估計到2050年,比例將高達。這樣的問題,影響層面甚廣,已經不止是在醫療方面,在社會、經濟、政治等各面向,也會有長遠地改變。政府也於2007年提出「長期照顧十年計畫」,並在執行中,仍不斷地修正缺點,以求更加完善。而長期照護保險,也即將整合納入全民健保體系之中實施。 當然,很多人對這樣空泛的概念,可能感受還不深,那麼,不妨從身旁的家人做起,多關心家族中的長者,了解他們的需要,將心比心,我們總有一天會變老,那時候,也一定希望有人來傾聽我們的需求。再者,老化並不等於失能或有嚴重疾病。如果家中長者的生活能力有急遽退化,應該多和平常照顧的家庭醫師討論,除了老化問題外,是否還有其他需要排除的原因,或安排至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 相信只要大家對人口老化的議題多付出一點心力,從自己家庭中做起,配合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一定可以增進高齡長者們的生活品質,達到「在地老化」的目的。家庭醫師的角色即在於評估長者是否有身體健康和疾病的問題,而造成失能的提早出現;並視情況安排進一步的檢查、評估及治療,或轉介社會福利單位,提供家庭資源以外的協助。希望每個人都能「健健康康長大,快快樂樂變老」。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新知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社服園地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我心深處 |
 |
 |
醫學節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