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居家用藥安全 |
 |
◎林口長庚兒童藥局組長 鄭淑真 |
 |
 |
 |
前言 兒童藥局發藥櫃檯時常聽見家長要求「藥師請幫我磨粉」,磨粉看似一種貼心的藥事服務,但其暗藏了藥物不安定的隱憂;有些家長領完藥物沒有核對藥袋正確用法,將需泡成藥水的藥直接以量杯量取乾粉餵食,造成藥物過量,引發不良反應。有鑑於此,希望藉由兒童用藥宣導,提醒家長避免給予小兒錯誤用藥,造成不可挽回之遺憾。 兒童用藥三要訣 一、藥量不多也不少: 兒童體內器官尚未發育成熟,其吸收、代謝、排泄、敏感度都與大人迥異;嬰幼兒胃排空時間較慢,會增加某些藥品的吸收;兒童之肝、腎功能未臻健全,給予錯誤的劑量就可能造成毒性或治療失敗。所以兒童用藥之劑型與劑量的決定就需做特別的考量。 醫師開立兒童藥品的劑量是依據體重、年齡、身高等來計算,所以在看診前一定要告知醫師正確的資訊。當服藥時,藥量要力求精確,應使用具精密刻度的量杯或餵藥器,量取正確的劑量,兒童才能服藥正確。 二、好吞服免吃苦: 選擇兒童用藥劑型應考慮量取準確性、吞服容易度與吃藥合作性等。目前台灣仍充斥著不合格的兒童用藥,如將大人的藥物減量、磨粉給藥,其除了不易掌握吃進的藥量外,更影響兒童用藥安全與品質;而小孩更需忍受藥粉的苦味,反而造成病兒嘔吐及日後拒絕服用藥物。所以長庚醫院極力推動兒童專用藥劑,目前提供72項兒童專用藥品,醫師可依小朋友需求選擇合適劑型,如液劑糖漿、顆粒狀粉劑、咀嚼錠等,其優點為不苦、好餵藥、劑量好掌握,且藥品標示完整、清楚,可確保藥品的正確性。 三、藥袋核對最重要: 為確保病人服藥知的權利及提升病人用藥正確性,長庚醫院的藥袋均有詳細清楚的標示,包括病人的基本資料、藥品名稱、用法用量、總量、臨床用途、注意事項、副作用、藥品外觀等,藥物如需泡製,也會詳細記載泡製方法及儲存條件。不同的粉劑泡製及保存方法有所不同,所以在給藥前一定要詳讀藥袋上的資訊,給藥方法正確、藥物保存適當,兒童用藥才能有所保障。 安全品質要兼顧兒童劑型最優先 家長領藥時常要求藥師幫忙磨粉,殊不知藥品被磨粉就會潛藏著不確定的危險性。目前藥品磨粉在歐美先進國家早已確定是不適當之調劑,現階段各大醫院均持續推動藥品不磨粉,以確保藥品的安定性及降低給藥錯誤率的發生。根據研究發現,磨粉後的藥物劑量容易出現誤差,並影響療效。藥物被磨粉事實上存在相當多的缺點:(1)藥物容易受到汙染。(2)藥物一開封、磨粉,容易潮解、變質,會降低療效。(3)機器分包時,經過加熱封包過程中,也可能導致藥品效能減低。(4)磨粉分包的劑量不精確。(5)磨粉後不易審核藥物的正確性。特殊劑型藥品磨粉後會失去療效或造成毒性反應。 基於上述理由,藥師建議,兒童藥物的選擇,應優先使用「兒童專用劑型」,不要隨意將藥物磨粉,才能保障兒童用藥安全。若藥品因缺乏兒童專用劑型而須使用成人藥物者,不宜將藥品預先磨粉分包,建議使用藥品切割磨粉器,在每次服藥前才將藥品磨成粉末,這樣最能確保藥物品質與療效。 給予小兒藥品的注意事項 在給予不同年齡層幼兒服用藥品時,有許多事項須注意。 一、嬰兒: 餵食嬰兒液劑藥品應使用有刻度的吸管或口服注射器,將藥品滴在口腔的後方或臉頰邊緣處,慢慢投與,一次只給少量藥品以防嗆到。另外應注意藥物盡量不要加在牛奶內,以免造成藥物與食物交互作用;也避免因牛奶未喝完而造成劑量不足,或因味道改變而使嬰兒日後拒喝牛奶。此外,嬰幼兒皮膚通透性高,對於外用藥品的吸收較好,因此使用時,不宜塗抹過厚、過於頻繁,避免藥物吸收過多而中毒。建議可先在大人的手上塗開抹勻後,再輕拍覆蓋在幼兒的皮膚上,可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 二、學齡前: 學齡前孩童正值換牙階段,如果牙齒鬆動時,請勿給予咀嚼錠。因四環黴素抗生素會造成兒童牙齒變色,應盡量改選其他類抗生素治療感染問題。若需使用會使牙齒染色的鐵劑藥液時,最好使用吸管吸取以避免牙齒被染色。 除了上述的注意事項外,兒童生病請先就醫,家長勿自行給予兒童藥品。此外,2歲以下嬰幼兒應避免使用含嗎啡類藥物的止咳糖漿,否則會造成嘔吐、昏睡等副作用;阿斯匹靈(aspirin),會傷害兒童之肝臟與腦部,導致雷氏症候群,所以12歲以下兒童禁止當退燒藥;氟化恩菎類(Fluoroquinolone)抗生素則不建議使用於青少年以下的小孩,因這類抗生素會引起關節病變,影響骨骼生長。 總結 注意兒童用藥安全不只是醫護人員的責任,家長需多一份關心,幫助孩子正確服藥;看診時,應請醫師開立兒童專用劑型的藥品,若無兒童專用藥劑則等服用時再磨碎。藥物要放在避光、避熱及防潮的環境保存,而且要放在兒童拿不到的地方或上鎖,也可使用兒童安全包裝,以防止兒童誤食。 兒童用藥安全的提升,一直都是我們努力追求的目標。如有用藥問題,除了請教醫師、藥師等專業人員外,民眾也應累積正確的用藥知識,如此才能共同營造安全的用藥環境。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新知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社服園地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我心深處 |
 |
 |
醫學節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