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長庚養生文化村的珍貴價值 |
 |
◎長庚養生文化村社服課主辦 葉嘉嶽 |
 |
 |
 |
長庚護理之家是本院長青院區第一座成立的機構,也是守護著銀髮園區裡所有人健康的堡壘。繼護理之家後,民國94年長庚養生文化村亦成立。住在長庚護理之家及養生文化村的長輩,無論是門診、復健、檢查、取藥、打疫苗…等需要,都可以在這個健康堡壘裡得到相關的服務。由於如此周全的考量,使得每一位住在園區裡的長輩及工作同仁,對方如此便利醫療服務都心存感激。 長庚護理之家成立十年,做為護理之家鄰居的養生文化村,兩者在生活上是密不可分的。特別是養生文化村裡有部分長輩的親友,因老化或疾病也入住到護理之家接受專人的照顧,使得養生文化村的長輩,更願意為這個好鄰居做出「付出」。例如:三年前,營養師設計了健康雜糧餅乾,再由一群用愛心與感恩心的長輩手中製作出來,附上溫暖關懷的祝福小卡,飄香到護理之家的各樓層。養生文化村的長輩們藉由親手烘焙的點心與卡片,付出關心,也回饋這平時照顧大家的好鄰居。 民國九十九年,一群愛唱歌的長輩在養生文化村成立了「老頑童合唱團」,在村內首次公開演唱之後,第一個想要去「付出」的地方,就是護理之家。去年的聖誕節,老頑童合唱團七十位團員浩浩蕩蕩的到了一街之隔的護理之家大廳,把勤練了三個月的聖誕歌曲、老頑童之歌、民謠歌曲等,獻唱給與團員們年齡不相上下的家長輩們。雖然沒有如雷的掌聲,但是團員對於現場聽歌長輩眼中流下的感動淚水、與隨著旋律擺動身影的那一幕,絕對不會忘記。原來,付出之後,有這麼甜美的回憶可以珍藏。 由於護理之家的長輩們願意「付出」,讓住在村內的左右鄰居也受到了影響,處處充滿人情味。有別於現代工商社會忙碌的人際關係,村內的長輩們對於剛入住的新朋友總是不吝伸出關懷接納的手,讓他們可以很快的融入這個大家庭。同時能在短時間之內,結交到許多位可以一起散步、一起談心、一起參加活動的好朋友。因此在有新入住的朋友時,大家都願意將這份關懷的愛,再次「付出」,一代代傳下去。 以下為大家分享在園區裡許多感人的小故事:章伯伯為了不打擾子女的生活,自己決定入住養生文化村。在試住期間,因為過去罹患巴金森氏症的因素,行動不如一般人那麼方便敏捷,說話也斷斷續續不易成句,而因此心情不好,懷疑自己來入住的決定是否正確。汪伯伯在餐廳和便利商店發現章伯伯孤單的身影,觀察了幾天之後決定「干擾」他的生活,每天三餐「陪」他去餐廳吃飯、每天「帶」他去散步運動,章伯伯生活上有不清楚的地方,汪伯伯就是最好的幫手。還記得在花博開幕後,許多長輩們都很有興趣,想要去欣賞這難得的花卉盛會,汪伯伯和平日一起吃飯的員外伯伯、睿智阿姨商量,挑了一個非假日的時間,把章伯伯一起「拉」去花博賞花,再去吃一頓美味大餐後才回到村子裡。對於汪伯伯、員外伯伯和睿智阿姨等來說,他們都覺得這是件不足掛齒的事,然像這樣「不足掛齒」的小事,卻因為隨時、隨地、隨手的「付出」,而天天在養生文化村上演。 戴伯伯年輕時就愛上國劇,由於他曾花時間學唱且拉琴數十年不輟,因此拉得一手好琴,滿肚子都是戲。當他知道村內有不少同好愛票戲,每週卻只有一次可以過過癮,便主動表示願意撥時間「服務」喜歡唱戲的長輩們,每週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為票友們拉琴帶戲。有感於戴伯伯的願意付出,劉伯伯也主動響應,在每次唱戲前,就把票房佈置好,讓戴伯伯和票友們可以好整以暇地享受一整個下午的悠閒時光。這樣的氣氛感染了每一個人,連新入住的一對夫婦,也主動表示願意加入拉琴與票戲的行列。好友,就這樣越聚越多;活動也越來越豐富;生活也就想當然爾越來越多彩多姿。 養生文化村存在著這樣寶貴的價值,讓整個環境產生了許多的改變,有人願意每週付出三小時擔任村內志工,為來參觀的民眾現身說法;有人願意付出能力,讓想學習數位鋼琴的學員們都有充足的練習時間;有人願意付出愛心,讓需要溫暖的新朋友、老朋友得到關懷;有人願意付出體力,每天走遍大小角落,留意是否有不必要的電源應該關閉;有人願意每天早起,把大家要看的報紙都預先夾好;還有人願意拿出絕活,從養生文化村內、到林口、桃園院區和龜山鄉社區,一幅幅的寫出吉祥如意的春聯、一個個為小朋友說出動人故事。 「付出」,成就了一個溫馨滿滿的大家庭;「付出」,彰顯了養生文化村創建的價值;「付出」,把護理之家、養生文化村、長庚醫院及社區都拉在一起,一個珍貴的價值,從小小不經意的動作和想法開始,卻是我們要大大的讚揚與推動的觀念。這股良善的力量,正影響著我們。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特別報導 |
 |
 |
社服園地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嘉義院區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