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的天使 |
 |
◎林口長庚灼傷中心護理長 黃惠珠 |
 |
 |
 |
一如往常的工作日,她正沉浸在快樂的工作氣氛中,不料工廠裡之鍋爐竟發生嚴重爆炸,掀起了一件震驚社會的新聞事件,新聞節目不斷播放著現場搶救消息,幸運的她是從火場中被救出來的年輕女性,全身百分之50以上的受傷面積,讓她的肌膚起了變化,從原本粉嫩、白皙有彈性轉為破皮、慘白又僵硬,吸入性灼傷也讓她嘴裡插著氣管內管,使她有苦難言,身上的痛楚由她恐懼的眼神一覽無遺,從此換藥變成她每天又愛又恨的事情,換藥是為了讓傷口癒合,但每次的換藥就像是又被脫了一層皮似的痛苦難耐。這真是命運安排的考驗嗎?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須經歷的過程,其中又以生病時最容易令人感到無助與痛苦。尤其這種突如其來的意外,伴隨著身體上與心理上的疼痛,一般健康的人很難以體會生病時的痛苦,即使有過類似的經驗,但人總是容易健忘,或是想刻意的遺忘。 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會賦予疼痛不同的意義,因每個人對疾病理解的方式不同,而影響痛苦程度也不同。我們常會問病人傷口會不會痛?有多痛?很習慣的以自己的角度、經驗去判斷病人疼痛的感覺,但是病人說痛就是痛,若是不能了解病人的痛苦,不但無法減輕病人的痛苦,反而更會加重病人的痛苦;因此在開始幫助病人之前,必須要先了解病人的經驗與感受。 她的受傷面積很大,但卻看到她不動聲色只有稍微皺眉,不同於其他病友放聲尖叫、哭泣,讓人為她的堅強忍耐留下不捨的眼淚,換藥後聽她傾訴內心感受,宣洩的眼淚佔滿了稚嫩的臉頰,也淹沒了我的防線,我的肩膀成為她此時此刻的依靠,這一刻我們都靜下來了。 如果想像自己長期臥床,開始與周遭日常發生的事件脫節,生活在一個被局限的空間內,身體成為他們感覺的中心,其他事物都暫時成了背景。身體成為一個疾病折磨的對象,注意力也集中在此時此刻,你會有什麼感覺和什麼外在行為表現? 其實受傷的病人生活在一個和我們很不同的世界中。如果我們不瞭解病人的感受與心理狀態,而用健康人的那一套思維模式照顧病人,只會讓病人感覺到周遭的人都不把他當一回事,不但無法安撫病人的病痛,反而增加他們的失望。病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感覺自己被排除在外的孤獨感。 當病人進入我們的視野,需先拋棄舊有的思維,對病人不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因為每個病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應先傾聽及了解疾病對病人的意義是什麼?並提供病人量身訂做的護理照護,使病人在生病中是不孤獨的。 溫柔的天使,病床邊美麗的身影,應該充分發揮這個職業特質,我們的溫柔是病人心靈良藥,也許聽起來誇大但卻是事實,因為她就是這樣告訴我的,別小看自己的力量,溫柔的天使加油吧!發揮專業,從「心」做起。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特別報導 |
 |
 |
社服園地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嘉義院區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