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卷第三期 97年3月1日發刊
達文西手臂專刊
新家庭關係∼充滿年味的大團圓
◎養生文化村社會服務課 葉嘉嶽
隨著時代變遷,傳統的大家庭已經逐漸轉變成核心家庭及小家庭。不婚、少子成為年輕一代的主流價值,子孫滿堂、五代同堂等過去常見的景況,現在已經成為「奇景」,電子媒體還會以此做為新聞題材來報導。尤其在都會地區,大家庭的存在更是少見,因此,傳統節慶中幾個重要的團圓日子,也愈來愈沒有過節的氣氛了。
在養生文化村工作了3年多,關心長輩們平時與家人的互動狀況,以電話問候為最多,能在假日來村裡陪伴長輩,一起散散心、吃飯的,佔的比例也有限。長輩們多會替子女著想,告訴我們: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加上工作難做,假日也不一定能休息,所以不會勉強子女或其他家人要常來陪陪他們,能來通電話報平安就好了。這大概是不少長輩每月的電話費會高於水電費的原因之一吧。
住在桃園的邱奶奶,年逾八十還自己下田工作,原本夫妻倆和兒子一家人住在一起,生活悠閒自在。但人生無常,先生過世後,生活失去依靠,白天子女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老伴不在,讓她成了「白天獨居老人」,情緒低落、夜裡睡不好。一天,打起精神想去田裡看看,竟然跌倒在自己做了數十年的田裡。子女驚覺媽媽的生活起了變化,在多方打聽之後,決定安排媽媽來養生文化村參觀。初來乍到,邱媽媽以為子女打算將她遺棄,說什麼也不肯入住。工作人員也順她的意告訴家人不能勉強長輩入住,要回家和媽媽多溝通。1個月後,邱媽媽再次來到養生文化村,歡喜的入住,加入了養生文化村這個大家庭,在她入住之後,子女常在假日來陪伴她,關心她住得習不習慣;在入住1年之後,還轉變成邱媽媽常常開心的帶著自己在養生農園種的有機蔬菜,搭車回到子女的家中去看看她們,而她在養生文化村左鄰右舍和同社團的朋友每每看到她要搭車回家,都還叮嚀她早點回來村裡呢!
許阿姨和先生是94年第一批入住養生文化村的長輩,她和先生因為興趣不同,所以白天各自參加不同的活動,許阿姨又學電腦、又參加手工藝、還上日文和英文課,除了學到很多生活技能,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婆婆媽媽成為好朋友,生活忙碌而充實;去年,年事已高的伯伯因為一場疾病,住院後沒再回到養生文化村,許阿姨除了堅強的處理所有的事情之外,也開始思考子女們的提議:搬回去和子女們同住。讓許多村內的好朋友們都很不捨得,還先跟她約定好,若真的搬走了,在今年的除夕一定要回到村內和大家一起圍爐。但就在過農曆年的前夕,在和子女的溝通之後,許阿姨告訴大家,她會留下來,繼續住在這裡,和大家做一家人。
邱媽媽和許阿姨,年紀相隔一個世代(80多歲與60多歲),卻同樣都在養生文化村裡找到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建立一群新的人際關係,擁有新的學習與成長,她們在這裡交到的朋友,比家人還照顧她,建立的關係,比家人子女還親;這些溫馨平凡的生活點滴,就是養生文化村給老人家們的真實感受,也是最不平凡的溫暖。
黃阿姨因為不想再煩惱家中子女的事而在年初入住養生文化村,農曆春節自己一個人在村裡過年,沒有家人陪伴和關心,住在隔壁的吳媽媽知道了,主動要求除夕的團圓圍爐聚餐要讓黃阿姨和她坐在一起,還找了許多在這裡一起玩的姐妹淘同桌,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吃團圓飯、摸彩、看表演,吳媽媽的子女因為晚到反而擠不進媽媽那一桌,但還是開心的和其他人一起團圓吃飯。
戊子年的養生文化村除夕,七成五的長輩們選擇留在這個大家庭裡,和他們的「家人」一起圍爐過年。在過年前最常聽到的一段對話是:「你今年過年回不回家啊?」,「回什麼家!這裡就是我的家。」,「那你的孩子呢?不和你過年啊!」,「我跟他們說,要和我過年就來這裡過,什麼也不用帶,中午和大家一起圍爐,晚上在我們餐廳訂了一桌菜一起吃,我還替他們訂了一間客房,睡個覺明天再回去。」因為這樣,除夕當天,在養生文化村的大禮堂裡,席開46桌,這個「大家庭」聚集了將近500個人一起團圓圍爐,圍爐的活動全部由「家人」擔綱演出,喜愛國劇的,以清唱的方式,把青衣、老生和花臉的曲牌獻唱給台下的親朋好友,獲得了如雷的掌聲;也有學了小提琴的孫兒,帶著小提琴上台,讓自己的奶奶和養生文化村全部的爺爺奶奶們都欣賞到精湛的琴藝,還有許多紅包和禮物,用摸彩的方式讓大家博得好彩頭。一頓團圓飯,快快樂樂的進行了兩個多小時,所有的家人都意猶未盡,還期待隔天大年初一的團拜、初二的走春和初三的包元寶等闔家同樂的年節活動。
在養生文化村,我們有一大家子人,這一大家子人和一般家庭一樣,會互相關心、互相照顧;有歡笑、也有爭吵;可以一起玩樂、一起學習,也可以互訴心事。這裡沒有獨居老人,打麻將不怕三缺一,唱歌也可以呼朋引伴,吃飯時三五好友一起閒話家常,爬山散步也不會孤單一人,雖沒有三代同堂,卻有比兩代之間親情還親的真心互助與溫馨關懷。也許社會潮流讓大家庭式微,但在養生文化村,這個大家庭卻只會愈來愈茁壯,成為一種「新家庭關係」。 
         
 
封面故事
達文西機器手臂於婦產科之應用
病態性肥胖的手術治療
機器人「開心」不再是夢想
達文西的微笑∼再談達文西機器手臂於前列腺根除手術
新聞紀要
關懷獨居老人歲末圍爐活動紀實
聰動成長團體衛教講座∼教您如何預防阿茲海默症
中醫保健講座∼談手腳冰冷怎麼辦
醫療時論
世界兒科醫學會及投票權保衛戰
醫學報導
骨質疏鬆症骨折的治療模式
蔓越莓與抗凝血藥(warfarin)之間的交互作用
特別報導
長庚護理之家春節關懷系列活動
心靈點滴
致安安爸爸的一封信
長庚技術學院師生原住民部落探訪記
中醫報導
談雷射針灸減肥的優點
嘉義院區報導
嘉義長庚榮獲2007年子宮頸癌預防篩檢品質 全國第一
養生文化村報導
新家庭關係∼充滿年味的大團圓
發現長庚之美
綠草如茵藍天乍現
病人安全
應用條碼資訊系統提升急診病患安全
增刊目錄
親愛的,2008我在醫院圍爐!
來自三民鄉的微笑—偏遠地區義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