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骨折的治療模式 |
 |
◎嘉義長庚副院長 許文蔚 |
 |
 |
 |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慢性疾病,經常發生於老年人,特別是停經後的婦女。它帶有產生「脆弱骨折」的危險性。 骨質疏鬆症引發的骨折,應由骨科醫師來處置。美國骨科醫師學會提醒我們,應該把骨質疏鬆症認為是發生「脆弱骨折」的潛在因素。除了治療已發生的骨折外,評估及治療潛在的骨質疏鬆症,將可降低再度發生骨折的機會。因此,我們必須探究骨鬆「脆弱骨折」的關係,建立醫師護理交流的夥伴關係,以利於處理這類骨折。 另外,治療骨鬆的臨床路徑必須設立起來。老年人在骨折後,常伴隨疼痛,喪失部分身體的功能,增加直接或間接的健康照護費用,容易造成國家預算的負擔。 骨鬆骨折經常發生於髖部、脊椎、腕部及肱骨近端等解剖位置。 腕部骨折好發生於大於65歲以上的病患,發生的或然率約為千分之8至10,而其中90%為單純的關節外骨折。發生的原因可歸納為:彎曲、壓迫、撕裂及拉扯等機轉。治療原則需恢復最佳功能,維持力量,防禦將來外傷性的關節炎及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治療方法可分為:保守性治療或外科手術。保守性治療係指:閉守式復位及附加的副木或石膏固定。外科手術方法則相當多樣化,包括:可經由表皮植入鋼釘固定;以外固定;內固定或合併複合式的內外兼用的固定方式。手術當中,根據狀況,有時需同時作植骨術,或以骨水泥作額外強化固定。腕部骨折可能導致後來的併發症,包括:骨折癒合不良、骨折不癒合、伸、屈肌腱粘連及斷裂、反射性交感神經症候群、遠端橈尺關節外傷、掌骨關節不穩定及腕道症候群。 伴隨骨鬆可能產生較嚴重的併發症是:髖部骨折。根據統計,骨鬆合併髖部骨折,約有1/4的病患會死亡,1/2的病患有長時間的機能不良,1/4的病患長期入住護理之家,因此,產生的併發症,包括:褥瘡、肺炎、膀胱、尿道炎及憂鬱症。男性有比較高的死亡率。隨著年齡的增加,髖部骨折的或然率也同時增加,終其一生,18%的女性,6%的男性,可能發生髖部骨折。骨鬆病患較正常人約有4倍機會發生髖部骨折,而缺鈣病患其危險性約為1.8倍。骨鬆合併髖部骨折,第1年的死亡率約為17%至31%。 治療髖部骨折,開刀是唯一的選擇,而開刀的方式,包括:開放復位,以髖部壓迫骨釘合併鋼板螺絲、骨釘、或其他新式鋼釘固定。另外,可以半人工關節置換方式來治療,視情況而定,有時需添加輔助的骨水泥,來強化其治療效果。 骨鬆脊椎骨折的發生機率約為髖部骨折的2倍至3倍。而其中僅有1/3的病患,於急性期被適當的診斷及處置。很多病患僅有輕微的症狀,或甚至無症狀。與其他骨折一樣,骨鬆脊椎骨折,病患會非常疼痛,功能部分喪失,身材降低,身體變形,駝背,並且降低生活品質,而常導至併發症。在隨後發生新脊椎骨折比非脊椎患者約多2倍的機會。1/2的脊椎骨折,3年內會發生再次的脊椎骨折,其或然率約比一般人多5倍的機會,而較非脊椎骨折約多2至3倍的機會。 在治療上,可分為保守性治療與開刀治療。保守性治療需以護背固定,症狀治療及治療潛在的骨質疏鬆症。開刀治療包括:椎體成型術、椎體再造術及開放復位,內固定及合併的脊椎融合手術。 椎體成型術可於局部麻醉下執行,病患俯臥,以十一或十三號針頭,沿著椎根插入椎體,再沿著針頭灌入骨水泥或磷酸鈣水泥,骨水泥會將骨折處凝固,它提供組織支持,並且防止活動伴隨的疼痛。80%的病患,術後可以有效減輕背痛。然而,這種手術可能伴有骨水泥過敏,導致死亡;骨水泥疏漏及緊鄰的壓迫性脊椎骨折。約有12%的病患在第一次做完椎體成型術後,可能發生緊鄰脊椎壓迫性骨折,而大部分於第一次手術後的30天內發生。而骨水泥疏漏可能有20%至58%的機率。然而大部分是沒有症狀,不需要進一步的外科處理。 椎體再造術常需全身麻醉,所使用的為八號針頭。而椎體再造術術後,背痛減輕約為90%,而且脊椎高度的恢復較椎體成型術好。但椎體再造術常有椎根破裂,而造成脊髓損傷或壓迫的危險。 另外,椎體成型術可為門診手術,然而椎體再造術卻需1至2天的住院,而且費用也比較昂貴。因此,椎體成型術可視為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標準治療模式。如果避免一次執行太多節的椎體成型術,將可有效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因此,治療「骨鬆骨折」,除處理骨折外,必須治療潛在的骨質疏鬆症,以降低將來產生新骨折的危險性。除此之外,必須注意預防跌倒的發生,以避免骨折的產生。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嘉義院區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發現長庚之美 |
 |
 |
病人安全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