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
 |
◎林口長庚麻醉部婦幼麻醉科主任 黃樹欽 |
 |
 |
 |
古人有云:「憩可為遠道。」所謂「息而生,生而息,則久長矣」。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現代人說的「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亙古至今都是這麼說,經歷數千年的印證,所言甚是,可奉為奎臬。 人們適度的睡眠或休息不代表偷懶,而是有助腦筋的靈活運轉,讓思路更為清晰,尤其對某些人有習慣午休小眠的人而言,可讓下午或晚上更有精神,辦起事來事半功倍、成效卓著。一般員工下班或勞動者透過休息可以恢復體力,為翌日的工作打拼;老闆、領導階層或高階主管,更可透過休息,醞釀激發出更多的創意和蓄積能量!萬物各按其規律正常地生生息息,讓山水、江河湖泊不斷的延續,是尊重自然規律的重要體現,也是國內外自然生態或環境保護者不停努力的目標;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是順應天地時辰做最有效的時間分配。因此古今學者無論處於青山綠水、琴棋書畫、風花雪月、四時景物,怡然自得而習之,這種崇尚自然及休閒的精神值得仿效。同樣道理,作息正常,維持身體健康便顯得相當重要,你我若是進入中老年期,身體多少有點小恙,一旦需要住院徹底檢查或休息治療,不要逞強拒絕,才能安享晚年;否則為時已晚、悔不當初。同理推之,政敵爭權奪利,為一己之私、一黨之利僵持不下,唯利是圖、禍國殃民,紛紛擾擾無了時;何苦互揭瘡疤及執迷不悟,若能摒除己見,停止內鬥、休養生息、同心合力,共創未來,為人民謀福利,才能繼往開來、締造新氣象。 常聽到學生們為了唸書挑燈夜戰,或是熬夜應付各種考試。古有明訓:「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又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年輕就是本錢,身強力壯,但顛倒日夜應付考試不僅傷肝敗腎,待結束後,真的要好好的把作息調回來,才能掌握目標隨時對焦。有人工作忙碌樂在事業與盛名中,有人則孜孜不倦從事研究,但多久沒到戶外走走呢?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這句話大家常掛嘴邊,不過多少人能真正體會呢! 凡事並非事事如意,人也無法時刻都春風滿面;但當感到無力難過時,要懂得暫停或踩煞車,累了要休息是天經地義的道理,別讓自己枯乾耗盡,若能留在原地休息,自我檢討改善,等待機會與重新出發或凝聚動能,給自己一個緩衝的機會。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玩到筋疲力盡以為壽命終結而寢,旭日東昇之時才發現經過休息後充滿能量亦說明了休息的重要。無論學業或事業,別太拼命的衝刺而忽略休息的重要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因為一旦被榨乾,勢將所剩無幾、形同槁木!愛家或肯負責任的人,為自己妥善安排適度放鬆緊繃心情的方法,解除各種人為的羈絆,拿得起、放得下,能屈能伸、精益求精要學習工作,也要學習休息!勿逞匹夫之勇。 人生的歷鍊中,並非時時成群結隊同走康莊大道,有時是獨走羊腸小徑、窮鄉僻壤或崎嶇的山路,亦有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之感;有時難免舉步維艱,進退維谷或是走了一段冤枉路,但經一事、長一智,要汲取教訓或經驗。現實的世界裡,被學業、家庭或工作壓得喘不過來,感歎造化弄人,若是形成問題、苦惱、憂鬱之時,當百思不得其解,更應好好的求助別人或安排時間沉潛,適度的休息可舒緩身心靈的壓力,消除疲勞倦怠,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出發,否則身體健康亮起警訊,那就欲速則不達,事與願違了。每個月訂出一兩天可以徹底休息,或停下腳步,靜下心來,細細思考猶豫不決、茫然、價值混淆、意識裡充滿不安悵惘的事情,隨緣心自在。有勞有逸而非好逸惡勞才是生活,就不會走到心力交瘁或是無法自拔的地步,因為沒有走不通的路,只有想不通的人。不過這種道理人人懂,況且說教容易,若要自我期許與實踐,實在有點困難,正所謂知易行難也。 生命的不可逆常令人感到可惜,卻也讓人學會珍惜,有時候在想法、觀念上,換個角度改變以往的作風,天無絕人之路,一念之間改變人生,也是很好的抒發方法;因為一成不變的態度模式,容易故步自封,難以有創新的啟發或突破困境。 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之禍福,人算不如天算,親愛的朋友,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世事多變,何必牽掛。我們雖然不能改變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擴展其寬度,以有限的人生追逐無限的穹蒼,苦矣!何不放慢腳步稍息,或是事情告一段落後,該休息時要停頓釋懷,暫時放下。偷得浮生半日閒,靜坐打禪七、品味生活,或是心境完全放鬆;或且與心愛的人十指相扣漫步、散心或出遊;或且與家人閒聊、逛街;或且朋友聚首一堂,天南地北高談闊論,聊往事,談未來,要懂得把握珍惜當下。萬物靜觀皆自得,處處留心皆學問!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否則終日汲汲營營、庸庸碌碌,所圖為何?況且求好心切、不眠不休,違反起居作息的自然定律,到頭來白忙一場,得不償失,你認為呢!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醫學節日 |
 |
 |
健康老化面面觀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