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早產,保護新生兒健康 |
 |
◎林口長庚婦產部產科主任 鄭博仁 |
 |
 |
 |
在國內,很少人知道每年的11月日就是「世界早產日」(World prematurity day),而每年的11月則是「早產認知月」(Prematurity awareness month);然而,在地球另一端,北美地區許多政府單位、公益及學術團體,自11月初開始正透過宣導、贊助、研討會等方式,針對一般民眾及孕婦展開一連串提升早產認知的活動。 2003年元月,美國知名的The March of Dimes基金會開始積極投入早產兒的防治,全球醫界的一股「搶救早產兒」的風潮遂隱然成形。近幾年來,早產被稱作是優生保健醫學的「文明病」。原因是,已開發國家的早產發生率,不降反升。以美國為例,1980年早產發生率為8.9%,1990年為10.6%,到年則提高至11.6%。近幾年來,國內早產發生率亦接近11%,也就是每9名新生兒中就有1位是以早產兒身分提早來報到。 這2、30年來婦幼醫學對早產的研究,也呈現兩極化的發展。其中,新生兒照護科技的進步,使得「巴掌大仙子」的存活率、得以救活的體重及週數,頻頻破紀錄;相對的,婦產科醫療對於早產分娩防治所做的努力,在減少或預防早產發生的進展仍相當有限。 事實上,臨床發現,許多主客觀因素導致早產分娩現象持續惡化。其一是,拜人工生殖科技之賜,孕育了更多的多胞胎妊娠;同時,令高齡婦女有了更好的懷孕機會,而這些都是導致早產的重要危險因子。 其次是,一般孕婦對早產認知的不足,而由專家所擬定的「早產預防方案」也皆著重於第三級預防(搶救早產的新生兒),或次級預防(早產症狀發生時,針對症狀作積極治療,延後生產時間)的層次。研究顯示,此類作為效益有限。 目前,全球優生醫學界已開始嘗試全面推動初級預防早產的策略。其中,最重要的是儘可能的提前針對婦女及其配偶,按照其年齡層採取適當且積極性的降低早產危險因子之舉措。理想的狀況是在受孕前開始採取產科的預防早產措施,且延續至整個懷孕期。作法包括,降低非意願性懷孕、預防感染、確實的預防注射、治療潛在的醫療及心理問題、維持理想體重、運動及營養、抒解壓力等。 在懷孕期間,則可透過對孕婦的風險評估(病史、孕史、產史等)、孕期檢測(超音波子宮頸量測、產道分泌物生化及微生物分析等)預測出早產的高風險族群,接著給予藥物(如黃體激素),或介入性手術(子宮頸環紮)等防禦性預防早產措施。 對於已經出現早產症狀的孕婦,或產科急重症(如子癇前症、妊娠高血壓、胎盤異常出血及胎膜早破等)個案合併早產症狀,則應採取更積極的早產治療方案,如子宮收縮抑制劑等,儘量減輕早產症狀,並延緩早產發生時間。 當預期早產狀況在短期內,已然勢不可擋時,則應該在安全的前提下,爭取時間進行胎兒治療的準備;包括,採取類固醇治療促進胎兒肺部成熟,以硫酸鎂治療以為胎兒腦部中樞神經的保護。 在台灣,全民健康保險全面實施以來,早產兒一出生即享有健保庇護;其實,多產下一名早產兒所導致的國家經濟及全民健康的負擔並未減少,而只是轉嫁至由全民埋單的社會成本所支應罷了。如何全方向思考,建立起早產的初級、次級至第三級的認知及預防網絡乃當務之急。現階段,除了期待國內的衛生機關、學術團體及醫療單位注意到早產認知教育的重要性,並藉此徹底改變現行早產預防的策略及觀念外;一般民眾和孕產婦亦應自我學習,認識自己的身體、生理,瞭解早產徵兆、症狀,清楚早產預測、預防和預備的真相,從自身的早產防治做起,讓台灣的「兒童福利」提前至「新生兒福利」甚至「胎兒福利」的階段。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醫學節日 |
 |
 |
健康老化面面觀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