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訊息

長庚大小事,專業領域獲取各界信賴

聚焦點

千里傳母捐贈愛 長庚牽成腎利情

2021-09-01經營管理部
林口腎臟科系 郭彥志醫師 吳欣旭醫師 許翔皓醫師
西非甘比亞一位59歲母親,不畏新冠肺炎疫情,今年 2 月飛行了9,000 英哩來台灣,捐腎拯救在台工作的兒子。整個醫療 過程,在林口長庚腎臟移植團隊通力合作下進行,母子術後皆穩定順利出院。這位來自甘比亞的傑先生 ( Jarjusey) 目前 40 歲, 八 年前來台唸書並在畢業後留下來工作。三年前發現有血尿就醫,檢查後發現是進展到慢性腎臟病第五期的「雙側多囊腎合併蛋白尿」,雖經定期治療腎功能仍持續退化,因此於去年開始接受血液透析洗腎 。
傑先生長期透析後想保持好的生活品質並持續工作,在了解目前法規及台灣的腎臟移植水準後,願意在長庚接受親屬間活體腎臟移植。但2020年正逢新冠疫情全球大爆發,來台就醫很不容易,傑媽媽在台灣外交部、衛福部國際醫療管理工作小組與長庚國際醫療中心的協助下,陸續解決了「特殊或緊急專案入台簽證」申請、國際親屬關係證明等法律文件的跨國認證手續,以及新冠疫情隔離程序的種種問題。傑媽媽於 2021 年 2 月抵台,在隔離期滿後,由林口長庚腎臟內科郭彥志醫師安排捐贈前評估,克服了傑媽媽只會說甘比亞當地母語「曼丁卡語(Mandi'nka kango)」的挑戰,完成抗原比對、身體機能以及心理評核,並獲得長庚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為後續外科團隊的高難度手術治療開啟了綠燈。
劉冠麟、王敘涵兩位主刀醫師指出,器官移植在外科手術中屬於高難度,腎臟移植不僅需在摘取器官時減短缺血時間,還要小心地保留血管及輸尿管組織,腎臟植入受贈者時也須非常仔細地重建動、靜脈及輸尿管,盡快讓腎臟恢復注血並產生功能。手術之後病患必須規律服用抗排斥藥物來預防排斥反應發生,在輸液平衡、感染預防、藥物濃度調整、血壓血糖控制、營養調整各方面都必須精準,這都需要結合內、外科的醫療專業,團隊合作無間才能達成傑媽媽、傑先生的親屬間腎臟移植成功。
內科團隊 吳欣旭 醫師指出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血型不相容也可以考慮腎臟移植,但是受贈者需要在移植前接受適當的 免疫調節準備,包括:移植前一週就開始服用抗排斥藥物、透過多次的 「 雙重過濾血漿置換術 」移除血漿中的 ABO 血型 抗體、 投與 B 淋巴球清除藥物以避免新的血型抗體產生等措施等到受贈者血清中血型抗體量降低到安全範圍後就可以 順利進行腎臟移植手術了。如此一來在國家的法令規範下如果有適合的親屬願意捐贈活體腎臟,就能更廣泛地評估進行移植可能性也可以增加更多的末期腎臟病患者脫離洗腎束縛的機會。
郭彥志醫師(林口長庚腎臟內科, 圖中)與王敘涵主任(泌尿科系一般泌尿及腎臟移植科, 右二)接受採訪,說明國際親屬間活體腎臟移植的困難及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