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三歲的小恩在幼兒園裡總是沉默寡言,難以融入團體生活,在老師的提醒下,媽媽帶他至兒科門診進行兒童發展篩檢,結果顯示語言認知與社交互動皆未達標,經聯合評估中心診斷後,小恩確診為語言發展遲緩,並立即安排早期療育課程,幾個月後,他的語言能力明顯進步,也逐漸展現笑容。
對於兒童發展遲緩,目前最普及的監測工具是「兒童健康手冊」,家長可參考手冊中的發展連續圖與各年齡層紀錄,初步評估孩子的發展狀況,每次預防保健、疫苗接種或就診時,務必留意手冊中標示「※」的警訊題,並與醫師討論未達標項目,掌握早期介入契機。
除了兒童健康手冊此監測工具外,台灣過去在標準化篩檢工具的普及與應用仍有不足,導致許多兒童在初步發現異常後集中湧入聯合評估中心,排程壅塞延誤真正需要早療的孩子接受治療。為改善此現象,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 2023 年推出「兒童發展篩檢(PeDS 量表)」,這是一款專為台灣文化背景設計的標準化工具,適用於 6 個月至未滿 7 歲兒童,共涵蓋 9 個年齡區段,透過此量表,醫師能更精準掌握兒童發展狀況,並提供後續追蹤、衛教與轉介建議。
自 2024 年 7 月起,政府在原本 7 次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基礎上,新增 6 次兒童發展篩檢補助,家長可依時程帶孩子至指定院所接受篩檢,亦可配合預防保健時程一併執行,此項服務須由具資格的兒科、家庭醫學科或幼兒專責醫師執行。民眾可透過國民健康署提供的就醫地圖(https://healthforkids.mohw.gov.tw/HospitalMap)查詢院所 ,若篩檢未通過,醫師將協助轉介至具兒童發展專長之專科醫師門診,如兒童神經科、兒童復健科、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篩選過的個案再進入聯合評估中心進行診斷與療育安排。
病因分析的評估中,除了收集孩童的過去病史、家族史,評估孩童外觀及生長曲線是否異常,必須辨認出孩童是否有其他內科疾病或共病,視個案安排後續的檢查,如血液檢查、代謝性檢查、影像檢查、腦波檢查、電生理檢查、基因檢查等。病因診斷的重要性在於,能夠指引我們提供孩童最理想的治療方式及了解可能的預後,有些可治療的發展遲緩疾病可透過藥物來改善,也能夠針對更特定的系統器官做精準的評估與檢查,來擬定長期追蹤的策略與計畫,也可增加家庭成員與照顧者知能。
孩子的發展不容忽視,在兒童照護中,家庭成員、保母、托育機構、幼兒園教師及醫療人員,都是孩子發展的「守門員」,每一次早期發現與介入,都是為他們的未來打下穩固基礎。呼籲家長與照顧者善用政府提供的資源,主動關注孩子的發展狀況,及早篩檢、及早治療,一起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守門員。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中醫報導 |
 |
 |
兒童醫療 |
 |
 |
本月主題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