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卷第一期 114年1月1日發刊
肝癌多元治療的新進展
失智症之精神症狀與行為障礙處理
◎桃園長庚復健及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 林泓辰
何謂失智症?失智症(Dementia)是指一個成年人隨年齡增加,漸進性的失去認知功能,這種情況足以妨礙其社會和職業功能,並影響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照顧能力,需要他人協助。老年失智症是指這種認知功能退化出現在老年期,特別是65歲以上的群體。相對地,早發性失智症(Young-Onset Dementia, YOD)則發生於65歲之前,雖較為少見,但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影響更為顯著。另一方面,若個案的認知功能雖有下降,但尚未達到失智症的嚴重程度,介於正常認知和失智之間,並且仍能保持基本的自我照顧與功能,我們稱這種狀態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人類壽命的增加,失智症患者的人數正在逐年增加。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台灣每80人中就有1人是失智者。依據年齡組別,65歲以上約有7%的人口罹患失智症,85歲以上這個比例增加到約20%,而90歲以上則高達50%。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更為普遍,65歲以上有近22%的人口受影響。

失智並非僅指記憶力下降,它涵蓋的認知功能包括複雜注意力、執行功能、學習與記憶能力、語言、知覺動作和社會認知等多個面向。只要任何一個面向受損且影響到其功能或自我照顧能力,都可能是失智症的表現。

在臨床上,除了認知功能障礙外,失智症患者還常伴隨情緒、行為和精神症狀等非認知症狀,這些統稱為失智症的精神症狀與行為障礙(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高達7、8成的失智症患者在其病程中會出現BPSD,有些甚至在診斷失智症前數月或數年就已經出現相關症狀,特別是憂鬱、焦慮與社交退縮 (如圖一)。

失智的精神症狀與行為障礙(BPSD)包含:
1.憂鬱或情緒障礙:失智個案在初期因尚有病識感,會感受到身體變化,表現出明顯的憂鬱、恐懼及悲傷情緒,這些症狀可能在診斷失智前數年就已經出現。

2.焦慮:失智個案容易因為微小的事情感到焦慮,表現出額外敏感和社交退縮的現象,稍微的刺激就可能引起強烈反應。

3.妄想:常見的妄想包括被偷、被害、嫉妒或被遺棄的想法,特別是阿茲海默症患者最常出現被偷的妄想。

4.幻覺:最常見的是視幻覺和聽幻覺,例如聽到神明或過世親人說話,或看見不存在的人或物體,有些患者也可能出現嗅幻覺或觸幻覺。

5.錯認:例如,錯認不存在的人在家中、錯認現在住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家、錯認親人或配偶是別人或偽裝者,甚至錯認電視上的事件是真實發生的。

6.重覆現象:包括重複問同一件事、買相同的物品,或無目的性地進行重複行為。

7.激動/攻擊行為:尤其在拒絕配合他人做事或活動時,常以罵人、摔東西,甚至攻擊他人的方式表達情緒。

8.睡眠障礙:大腦功能退化導致失智症患者的睡眠週期無法正常調整,可能出現日夜顛倒或半夜要求出門等問題。

9.貪食行為:有些失智症患者會忘記自己是否已經進食,因而不斷要求進食。

10.其他精神行為問題:包括迷路、不適當的性行為、漫遊以及病態收集等行為。

不同類型失智症所伴隨的BPSD會有所不同。阿茲海默症是失智最常見的類型,症狀常與記憶下降相關,包含情緒障礙、重覆現象、漫遊、被偷妄想、迷路等,台北榮民總醫院黃正平主任用一順口溜形容其臨床特色:「近的記不住,舊的一直講;躺著睡不著,坐著打瞌睡;早上較安靜,下午顯躁動;到處漫遊走,出門就迷路;東西一不見,直覺被偷走;問話重覆說,行為反覆做;情緒欠穩定,憂鬱最早現;當面對質問,謾罵攻擊出。」;額顳葉型失智症患者可能會較為衝動或性格大變,也容易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和語言,在初期就造成社交功能的障礙;路易氏體失智症,容易有引起顫抖或睡眠障礙,例如快速動眼期的睡眠行為問題,也有較高的比例會出現行為和精神症狀,80%以上的患者可能出現視幻覺;血管性失智症可能容易出現幻覺。各種失智症症狀常重疊,也可能混合發生,如阿茲海默混合血管性失智症。

在處理心理與行為症狀的問題時,首選的治療方法通常是非藥物介入。這包括改善可能導致症狀惡化的環境因素,例如調整室內佈置和習慣、安裝安全設施、減少噪音,並確保房間功能的清晰度。同時,也需要協助患者建立規律的日常作息,這有助於穩定情緒和減少行為異常的發生。感官刺激也是重要的考量,維護良好的視力和聽力功能,對於減少幻覺和錯覺的發生至關重要。社交支持同樣不可或缺,有助於維持患者的情感連結和自我價值感。適當的活動和運動對於身體和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要,可幫助減輕焦慮和增強情緒穩定性。心理支持則能提供情感上的安慰和應對策略,對於處理日常挑戰和情緒波動至關重要。在內科問題方面,即使是看似輕微的問題,例如泌尿道感染、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呼吸道感染、心衰竭或慢性阻塞性肺病,都可能導致行為異常。因此,及早解決這些問題對於症狀的改善十分重要。

當排除了上述潛在原因後,仍無法改善症狀時,可考慮進一步藥物治療。所以照護者的細心觀察和記錄病情變化,對於確認症狀是否改善和是否需進一步藥物治療是十分重要的。針對認知障礙引起的BPSD症狀,可考慮使用促智藥物,如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AChEI)。

BPSD的藥物治療部分,干擾程度較嚴重的患者可以考慮短期使用藥物治療。例如,對於出現日夜顛倒睡眠問題的患者,可適當使用輕度的鎮靜劑。對於憂鬱或焦慮問題,可考慮使用抗憂鬱或抗焦慮藥物。對於出現激動或不正常行為的精神症狀,可以考慮給予抗精神病藥物以改善症狀。一般而言,BPSD對藥物治療會有一定效果,但某些症狀可能對藥物反應不佳。此外,年長者需考慮遭遇藥物副作用的風險較高,特別是增加跌倒的危險性。

對於病人及其照護者來說,BPSD是所有失智症症狀中最具挑戰性的一環,不僅增加了共病風險和病情惡化的可能性,還帶來了照護負擔的增加,對照護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造成深遠影響。所以及早診斷和有效介入是減少BPSD影響的關鍵,建議患者及其家人尋求精神科或神經內科門診協助,以便獲得適當的支持和治療。
         
 
封面故事
肝癌射頻消融治療結合融合影像技術
免疫治療在肝癌的角色
質子治療在肝癌的運用
釔90微球體療法∼高效精準打擊肝癌
特別報導
「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長庚醫院展現醫療創新亮眼成果
林口長庚全方位推動國際醫療獲第9屆國際醫療典範獎肯定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連續十年榮獲體育推手獎
長庚醫院2024年再次榮獲「幸福企業」金獎
中醫報導
糖尿病失控腎臟遭殃 中藥補氣清熱降糖護腎
養生文化村報導
養老新風潮
飲食營養
經典年菜這麼做 兼顧美味與健康
本月主題
肝癌多元治療的新進展
焦點話題
長庚運動醫學第5屆年度學術研討會,球后與拳后來助陣!
長庚醫院與馬六甲仁愛醫院攜手合作建置馬來西亞全國第一間智慧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