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卷第四期 113年4月1日發刊
肺癌診治新進展
兒童新冠病毒感染的居家照護
◎林口長庚兒童呼吸胸腔科主任 賴申豪
兒童新冠病毒感染的國內外近況
台灣於2021年4至6月SARS-CoV-2(新冠病毒)Delta變異株疫情升溫期間,確診小於20歲者僅佔6.4%、小於10歲者有2.9%,中重症患者有0.8%為兒童,無兒童死亡案例。但自境外Omicron變異株傳入國內,且於2021年4月起大流行後,未施打疫苗的兒童確診病例爆增,20歲以下患者,至今累計佔確診者近兩成之比率,其中又以12歲以下(國內當時尚未核准施打疫苗族群)為大宗。

雖然國內對因新冠病毒感染而住院兒童比率,並未有詳細之統計。不過依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美國CDC)對SARS-CoV-2盛行至今的統計,兒童染疫住院比率約1.2%。而據國內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對自Omicron變異株疫情升溫至2022年6月20日之統計,20歲以下死亡案例已達21例,10歲以下的幼兒更佔了16人。

兒童新冠病毒感染的常見症狀與併發症
雖然絕大部分的國內兒童未接受新冠病毒疫苗施打,但在感染新冠病毒後,超過9成以上兒童為無症狀或輕症。輕症病童其臨床症狀,常以發燒、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表現,有時還會伴有腹痛、腹瀉、輕微噁心與嘔吐的腸胃症狀。發燒為輕症病童最常見的症狀,且時間鮮少超過3日或體溫高於40度;上述的上呼吸道和腸胃症狀可於1週內逐漸緩解。

據美國CDC對18歲以下兒童新冠病毒感染(Beta、Delta和Omicron變異株流行期間)嚴重度的分析,中重度併發症約6.7%;臨床表徵常為脫水,支氣管炎/肺炎,更嚴重甚致發生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症後群。近一步分析不同變異株所造成中重症的比率,發現Omicron變異株較前幾代變異株(Beta和Delta)致中重症或死亡的比率明顯下降許多。由於政府先前對疫情控制得宜,台灣幸運未遭Beta和Delta變異株的嚴重肆虐,因此國內並未有為數可觀的兒童中重症案例產生。不過國外研究顯示,Omicron變異株流行期間,幼兒哮吼(聲音嘶啞、狗吠咳嗽聲、呼吸喘鳴聲)的案例大增,其中超過1成的兒童需要住院治療;同樣地在國內這波疫情中,亦發現有此趨勢;不僅幼兒哮吼的案例增加,且嚴重度也增加,亦是近來幼兒新冠病毒疫情住院的主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此波兒童疫情中重症兒童案例,有相當比例的腦炎併發症,導致多件死亡案例。此現象迥異於國外疫情,甚至與人種相近的香港和新加坡,也截然不同。

兒童新冠病毒感染易重症因子
美國的研究顯示,有潛在共病的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造成住院和重症的可能性,比沒有共病的染疫者,高出5.7倍;而在國內此次兒童疫情中,我們也觀察到此現象。因此即早發現其潛在易重症因子,並提早給予抗病毒藥物,實為確診早期之要務。

依美國最近報告顯示,5.12歲兒童中,肥胖、糖尿病與慢性肺病,為兒童嚴重(中重症)COVID-19的危險因子;而小於5歲幼兒中,早產、神經疾病、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臟病,為兒童嚴重(中重症)COVID-19的危險因子。我國CDC頒布最新的臨床治療指引,其定義重症危險因子則包括:年齡≧65歲、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慢性肺疾、結核病、慢性肝病、失能(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精神疾病、失智症、吸菸(或已戒菸者)、BMI≧30(或12.17歲兒童青少年BMI超過同齡第95百分位)、懷孕(或產後6週內)、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HIV感染、先天性免疫不全、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

兒童新冠病毒感染的居家照護注意要點
家中兒童若感染新冠病毒,家長不需太驚慌,保持冷靜並安慰您的孩子。若染病兒童可配合,應儘可能戴上口罩,同住照顧者(尤其未染疫者)更應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家戶傳染;居家照護時,勿共用個人物品(牙刷、毛巾、床單、器皿、電氣用品等),勿共用飲食,盡可能使用分開衛浴間;染病兒童使用過的居家用品與廢棄物,盡可能戴手套加以整理,整理後務必記得清潔雙手,居家環境可用清潔劑(漂白水、75%酒精等)消毒環境。

由於大多數兒童感染者多為輕症,居家照護除須準備退燒藥物,減緩染疫兒童不適外,另外也可準備因應常見的呼吸和腸胃症狀藥物。由於兒童新冠病毒感染病程難以精確預測,根據台灣CDC最新建議的兒童照顧指引,須注意5大就醫警訊與6大緊急送醫條件。

5大就醫警訊
若出現以下症狀得儘速就醫:
一、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
二、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
三、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
四、持續的嘔吐、頭痛或腹痛。
五、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或換尿布次數明顯減少)。

•6大緊急送醫條件
若出現以下症狀,得緊急撥打119送醫或自行送醫:
一、抽搐。
二、意識不佳。
三、呼吸困難,呼吸明顯胸凹,鼻孔搧動,或呼吸呻吟聲。
四、唇色發白或發紫。
五、血氧飽和度低於94%(如家中有血氧機)。
六、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大理石斑)、冒冷汗。
         
 
封面故事
看不見的隱形殺手「肺癌」無所遁形∼肺癌篩檢 LDCT 介紹
次世代基因檢測介紹
肺癌標靶藥物治療∼健保新藥 tepotinib
肺癌精準治療新利器∼抗體藥物複合體 (ADC)
醫學報導
羽球正夯∼簡介羽球相關運動傷害與新療法
心靈點滴
護理,始終是那連結的橋樑
中醫報導
您有自律神經失調嗎?中醫助您找回身心的平衡
養生文化村報導
養生村的路
兒童醫療
新生兒小下巴、顎裂、呼吸道阻塞 簡介「皮爾羅賓症候群」的新型手術療法
本月主題
肺癌診治新進展
焦點話題
惡性腦瘤的創新希望∼類病毒奈米載體與基因靜默
肩關節鏡術後復健新觀念∼提早復健可提早康復,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