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行空的漫畫家∼麻醉部 鍾志豪醫師 |
 |
◎編輯部 紀錄◎林口長庚麻醉部主治醫師 鍾志豪 校閱 |
 |
 |
 |
 |
 |
鍾醫師從小就愛畫漫畫,在許多報章雜誌上都可以看到他的創作
台大醫學系畢業。1983年進入長庚麻醉科擔任住院醫師。醫療專業:一般麻醉、肝臟移植。
為何選擇當醫師?
我以為自己會成為畫家,因為我們全家都是畫漫畫的,我的兩個弟弟畫得比我還好,他們後來去倫敦學畫。喜歡畫漫畫的人通常比較天馬行空。雖然比較不適合當醫生,但與病人溝通的時候,比較有想像力,這是優勢。例如麻醉前訪視,我就會說些比較輕鬆的話題,減輕病人的緊張。
為什麼選麻醉科?
學生時代受到吳德朗醫師的精神感召,覺得長庚醫院是很新很好的訓練環境。那個年代,麻醉科醫師人力比較缺,且不像內、外、婦、兒那麼累,於是我就選擇長庚麻醉科。
鍾醫師paramedical的生涯更加精彩。您是知名的「政治漫畫家」。請問您是如何培養政治的敏感度,結合自己的筆觸,創造出這些傑作的?
家學淵源,我從小就開始學畫。那時我臨摹小鹿斑比、唐老鴨、老夫子等,一畫就很像,漫畫對我來說,似乎是自然而容易的事。童年根本不用買漫畫書,兄弟們自己畫,然後交換看就好了。
當住院醫師時期,我開始在時報周刊、民生報的醫藥版投稿。靈感的來源,就是在醫院所觀察到的ㄧ些「怪現狀」,ㄧ幅幅畫面定格在腦海,我揮筆立就。我記得那時我都是用傳真機投稿。先是畫醫藥相關的,後來因緣際會,一位自由時報的編輯,建議我畫有關「時論」的。用醫師的眼光,看政治的脈動。
「你想畫什麼,就畫什麼。」那位編輯說。乍聽之下好像很美好。後來慢慢發現,畫政治漫畫有很多的問題:例如它有時效性。常常需要在當天下午5點以前就完成,時間要拿捏得很準,有的題材一天就消失了,有些題材則要慢慢觀察再下筆。
通常一大早我就會收集所有可能拿到的報紙,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的大標題。開始想idea,這需要花很多時間。想好了以後,其實「畫」是最快的。還有就是政治漫畫裡面的人物,必須畫得像,畫的傳神。中國人比外國人難畫,因為外國人的五官輪廓比較深。李登輝、陳水扁比較好畫,蔡英文就很難。我非科班出身,常常拿優秀同儕或美術系的老師的作品來「偷學」,例如CoCo,研究為什麼人家會畫得那麼像。
後來蘋果日報進來,蘋果日報的漫畫要求彩色版。上色是我的弱項,我曾嘗試用水彩著色,很不滿意,我以為我的漫畫生涯到此結束了。後來朋友建議用電腦程式PhotoImpact畫,畫完還可以修改顏色,漸層等,後來也就駕輕就熟了,有壓力才有成長。(真有點後悔當年沒唸博士班)
我的作品大部分在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後來編輯換人,大幅縮減慢畫版面。我改投其他報社卻遭封殺,報社壁壘分明,雖然我是沒有政治色彩的人。
鍾醫師還有另外一絕,是品酒。要不要跟我們談談?
在這裡廣告一下。長庚有個社團叫做「品酒會」。在我住院醫師年代就有這個社團了。領導人是心臟內科的顧問教授吳德朗醫師。現在這個社團line group的名稱叫做「長庚人文師資培育社」。活動兩個月舉辦一次。
奉勸各位,請吃飯的時候,不要讓別人點酒,因為那個價差會非常大。喝酒與品酒不同,就像吃飯與追星不同,喝酒只要有酒喝就好,品酒的話就要把它當作是research。
好酒有一套嚴謹的評分系統。每個酒莊、年份、都有reference。希望訓練到酒碰到舌尖就知道是來自那個地塊(terroir)的酒。知道什麼成分不足為用,一定要親身品嚐,並記住那個味道,反覆咀嚼,方能登門入室。例如波爾多左岸有62個酒莊,不同的年分就有不同的味道,你要慢慢品嚐,要反覆經常的喝,才喝得出來,像我們做研究ㄧ樣,要舉辦case conference,提出case report來討論。醫師通常比較博聞強記,而且引經據典,所以品酒上面有優勢。
鍾醫師以過來人的身分,對我們的醫學生提出一些建議?
現在年輕人很多都會斜槓,醫學生除了會念書,通常有一些特長,例如羅大佑、侯文詠等。必須知道,醫師這行專業會佔據很多的時間,通常很難維持兩個major,最好的情況就是一個major,一個minor。希望醫院能提供更多場地設施,可以滿足醫學生對minor的追求。這大概是醫學人文的範圍了。
退休後有何規劃?
我最想做的事情是旅行,和重新拿起畫筆。應該要及早規劃,有些事等到退休已經太晚。還好我約在10年前就開始計畫旅行,以色列、約旦、埃及、直布羅陀、摩洛哥都去過了。我也開始在社區大學習油畫,給我很大的滿足。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特別報導 |
 |
 |
社服園地 |
 |
 |
心靈點滴 |
 |
 |
醫脈相傳 |
 |
 |
中醫報導 |
 |
 |
飲食營養 |
 |
 |
兒童醫療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