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 |
 |
◎養生文化村住民 ANN PAN |
 |
 |
 |
 |
 |
記得兩年前的感恩節,2019年11月28日我們住進了長庚養生文化村。本來預計在台灣及美國各住半年,但人算不如天算,2020年初COVID-19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回美的機票一延再延,不知不覺長住在養生村已經超過兩年。想和大家分享我們住在養生村的心得,我要說的只有兩個字,那就是感恩、感恩、再感恩。希望關心我們,愛護我們的好朋友們,能對我們放心,也能認同我們的選擇。
這兩年的日常生活,每天早上Peter 6點起床,看看電視及iPad上的新聞,7點推了小車去餐廳買早餐。回房間後,他先吃早餐,有水煮蛋、南瓜、胡蘿蔔、稀飯及牛奶。我是8點才起床,早餐是水煮蛋、南瓜及豆漿,Peter悠閒地烹煮咖啡,一人兩杯,看看視頻,稍作休息,為美好一天揭開序幕。
9點15分養生村的活動開始,不論是麻將、唱歌或桌遊等都有兩個半小時的限制,11點45分結束了各種活動就去餐廳吃午飯。30多種不同的菜餚由營養師調配,少油少鹽適合老人,自己可以選擇喜歡吃的,多變化的菜色,口味也很好。餐後回房小睡1個小時,1點45分下午的節目又開始了,同樣是兩個半小時。所以打麻將就上午打5圈,下午再打5圈,Peter一個星期打3天牌,我只打一次;另外還有大小卡拉OK數間,有時自己唱,也常和村友們一起歡樂。
到了晚餐時刻,Peter 愛吃麵食及水餃,我還是以米飯為主,常和村友們一起用餐及聊天,有很多同樣年紀,相同文化背景的村友們可以互相交流及陪伴。6點半大家各道晚安後回到自己的房間。我們每天來回餐廳3次,至少走3千步;另外在院處散步及曬太陽,無形中每人每天大約會走5千多步。
在房間內,我們家最多的是3C設備,Peter和我各有一個自己的書桌,自己的電視。我們喜歡的節目不同,他熱愛NBA籃球賽,我看我的連續劇;他愛看政論,我愛寫東西,各求所需互不影響,我們在此過得非常的舒服、習慣。
養生村為我們設想得很周到。每天有免費交通車來回台北,星期二、三、四下午有交通車來回家樂福,村內的「7-11便利商店」食品及日用品應有盡有,「小林髮廊」為村民服務,另有好多台Maytag投幣式的洗衣機及烘乾機,每星期都有兩次乾洗店來收取衣服,星期四中午還有小農市場,方便村友們採購。每天中午有水果攤,供應各類的新鮮水果,如果自己在家做飯,每天有好幾班交通可去傳統市場,在村內生活的機能都十分周全,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養生村在精神層面的服務,有不同課程全部免費自由選擇,有畫畫、書法、鋼琴、電腦、手機應用、拉二胡、平劇、排舞、桌遊、太鼓。每天上午有養生經穴健康操,每星期有3次的肌耐力訓練,還有香功及太極拳,另外也有定期的健康講座。
我們住在長庚養生村之後,對家的感覺是有舒適的住所,擁有整個山頭的後花園,更是一年四季如春。每天不用為買菜燒飯煩惱,屋內有需要修理的東西,一通電話服務就來。親人不一定是要有血緣才是親人,每天朝朝暮暮一起相處的人就是親人。我們擁有那麼多的兄弟姐妹,是個溫暖的大家庭。
這裡有許多老伴,老伴,並不只是指夫婦,我們需要很多的老伴。養生文化村內的溫暖,以及老年人們藉著活動交流,對心靈的慰藉有很大的幫助。在房間內我們有自己的小天地,有各人的隱私,出了房門就能與其他的村友們互動,這就是我們嚮往的退休後生活。
感謝養生文化村的創辦人王永慶,他有遠見的規劃了一個安全、周到、優美的老年人天堂,在他離去後,他的後代能繼續堅持下去,使我們能安心的居住。其次要感謝在戴主任英明的領導之下,所有的員工同仁們對我們這群老人家們無微不至的照顧,每個人都和藹可親,面帶微笑,使子女不在身邊的我們,感到溫暖,感到幸福。第三要感謝的是一群志工朋友,貢獻了自己的時間,沒有任何代價的為我們服務。最後,我要說的還是感恩、感恩、再感恩,這就是我們所嚮往的退休生活,我們很快樂,也很幸福。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特別報導 |
 |
 |
社服園地 |
 |
 |
心靈點滴 |
 |
 |
醫脈相傳 |
 |
 |
中醫報導 |
 |
 |
飲食營養 |
 |
 |
兒童醫療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