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與當代癌症治療新浪潮 |
 |
◎林口長庚腫瘤科主治醫師 黃振洋 ◎林口長庚腫瘤科/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 張文震 校閱 |
 |
 |
 |
 |
 |
今年(2018)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在10月初盛大展開,其中生理醫學獎頒給了長年致力於癌症免疫治療研究、得獎呼聲也最高的美國籍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博士和日本籍本庶佑(Tasuku Honjo)博士共同獲得。顯見詹姆斯•艾利森博士和本庶佑博士兩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在現今癌症醫療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所謂「癌症免疫治療」,泛指任何運用與調控自身免疫系統,以達到治療癌症的抗癌療法。依據不同的免疫機制,又可分成細胞介素、體液性療法、癌症疫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細胞療法等。多年以來,臨床上的癌症免疫治療僅能在極少部分的癌症患者中產生療效,相較於主流的手術、放射線和化學藥物治療,一直難以取得重大的突破。有賴於詹姆斯•艾利森博士和本庶佑博士與研究團隊的長年努力,終於發展出新的癌症免疫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為癌症治療開啟新的一頁。 詹姆斯•艾利森博士的團隊發現,在正常的情況下,身體的免疫細胞會與抗原呈現細胞表面的抗原結合,達到辨識敵我的效果。而這樣的過程,需要正向訊息分子的調控,也需要負向訊息分子的抑制,以防止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就好比駕駛一台汽車,需要插入正確的鑰匙(抗原─受體反應)、踩油門及適時煞車的控制,任何一步驟錯誤都會導致免疫系統失控、暴衝或停擺。 這個重要的機制,正是由詹姆斯•艾利森博士所發現的CTLA-4這個分子,與本庶佑博士所發現的PD-1分子所調控,兩者都是人體免疫反應的重要關鍵,其研究發現也進一步引領後續的藥物治療發展。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能阻斷這些「免疫煞車器」,重新活化自身免疫系統、進而毒殺癌細胞。 目前已投入臨床治療的藥物有Yervoy(Ipilimumab)、Opdivo(Nivolumab)、Keytruda(Pembrolizumab)、Tecentriq(Atezolizumab)、Imfinzi(Durvalumab)、Bavencio(Avelumab)和Libtayo(Cemi-plimab),臨床適應症涵蓋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腎細胞癌、何杰金氏淋巴瘤、頭頸部鱗狀上皮癌、肝細胞癌、皮膚鱗狀上皮癌等等。此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搭配其他免疫治療藥物、化學治療藥物或放射線治療等,可能有更好的療效,相關的基礎與臨床研究仍持續進行、未來將對這樣的治療有更多了解。 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醫師曾於2014年本庶佑博士應邀來台接受「唐獎」頒獎時,與本庶佑博士分享使用免疫治療於黑色素癌患者的「台灣經驗」。其後在一次海外的學術會議中,又有機會與他共進早餐。張文震醫師說:「很榮幸,本庶佑博士還記得我。他喜歡嘗試新鮮事物,還記得當天本庶佑博士在用餐期間,逛遍了自助餐點區,最後選了一根細長型食物,問我這是什麼?我答不出來,他說他很好奇想知道答案,所以才選了這麼一個特別的食物來研究。這段插曲讓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佩服他在生活上也能永保好奇之心,願意花時間勇於嘗試新事物,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詹姆斯•艾利森博士曾接受訪問,表示自己投入Ipilimumab藥物的開發,為許多癌症患者帶來療效,是他最大的欣慰。他曾與一位接受Ipilimumab治療的黑色素瘤年輕女性患者碰面,這位本來已被宣告為無藥可醫的患者,在接受新藥之後產生顯著的療效,並順利生下一對兒女。看到病人一家和樂融融,讓他覺得所有努力總算沒有白費。 然而,許多臨床研究也發現,雖然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具有顯著的抗癌效果,卻也帶來不利的副作用。這類的免疫相關副作用(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輕則可能產生皮膚紅疹、倦怠感、腹瀉,嚴重者亦可能導致肝臟衰竭、心肺衰竭、免疫風暴等致命的後遺症。這類免疫相關副作用在臨床上有著千變萬化的表現,並可能與許多鑑別因子難以區別;有鑑於此,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的成立,便是為了能適切的照顧這些接受免疫治療的患者,藉由跨科別與多團隊的合作模式,為患者的安全與療效把關。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社服園地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愛無國界 |
 |
 |
本月主題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