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卷第十一期 107年11月1日發刊
麻醉你我他
嬰兒頭型有異 當心罹患「顱縫早閉症」
◎林口長庚顱顏中心主治醫師 盧亭辰
羅小弟今年3歲,從出生後就被媽媽發現頭形怪怪的,額頭及頭頂很凸,兩側較扁,前後徑很長,所以媽媽讓羅小弟留長長的頭髮來修飾頭形。直到羅小弟去年因某次感冒被帶到診所就診,才有醫師發現他頭型異常,建議到林口長庚兒童整形外科就診。經由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羅小弟罹患的是矢狀顱縫早閉症。
人類頭骨上的顱縫,分為前額顱縫、冠狀顱縫、矢狀顱縫及人字顱縫。其中前額顱縫大約在出生後7至8個月癒合,其他顱縫都要到成年之後才會癒合,提前癒合就稱之為「顱縫早閉症」。亞洲人的發生率約為3/10000,大約1年有40∼50人,較西方人罕見。依據不同的顱縫早閉,會有不同的頭型,例如:前額顱縫早閉會造成前額三角的頭型,單側冠狀顱縫早閉會造成大小眼、鼻樑歪斜,矢狀顱縫早閉會造成前後徑很長的船型頭。
顱縫早閉症跟遺傳無關。雖然羅小弟除了頭形異常之外沒有其他問題,但是顱縫早閉會限制腦的發展空間,可能造成腦壓上升,進而影響兒童智力及發展。因此顱縫早閉症的治療目的,就在於擴增腦容量,避免因顱縫早期癒合造成寶寶腦發展的限制,同時也在矯正異常的頭形,避免將來因頭部畸形而影響美觀。
由於羅媽媽發現羅小弟在手術前常常喊頭痛,醫療團隊在與神經外科吳杰才醫師跨科諮詢討論後,建議採行「全顱骨塑型術」。不過傳統的全顱骨塑型術因為手術範圍大、失血量多,手術風險相對高。雖然此種手術方式在國外是對於3歲矢狀顱縫早閉症的標準治療方法,在台灣卻鮮少醫師進行。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自2013年引進3D電腦模擬技術並積極應用,透過術前規劃,讓手術結果更精準,並且節省手術時間。因此整形外科以跨領域、跨科別的合作方式,替羅小弟進行手術。手術前,由神經外科「擴增實境研究室」的工程師先在電腦上進行模擬手術,然後利用3D列印把手術導板印製出來。手術中,手術導板可用來指引切骨以及組裝頭骨,神經外科醫師負責切骨,整形外科醫師負責組裝頭骨。手術時間約4至5小時完成,比傳統手術縮短一半以上的時間,而且大幅減少術中失血情形,術後住院約1週即可出院。
病人接受這項手術後,可能會有些頭骨不平整以及頭皮疤痕處長不出毛髮等後遺症。林口長庚整形外科顱顏中心應用此技術已廣泛運用在顱顏面畸形、咬合不正及外傷性顏面骨折的病人身上;顱縫早閉因案例發生較少,從2017年底開始應用,至今已有5位病童受惠。
我們仍需提醒,電腦模擬並非百分之百精準,仍會有因個別差異所造成的誤差,且手術前電腦模擬需要醫師與工程師多次的討論跟規劃,至少需時2週至1個月的準備時間,因此較緊急的患者較不適用,也不適用於無法取得電腦斷層影像原始檔案的患者。
目前大多數顱縫早閉症的病童,都是因為語言肢體發展遲緩而去求診,但顱縫早閉症的手術黃金時間為1歲左右,因為1歲前腦容積擴張最快,1歲後腦容積擴張漸慢,年紀越大手術會越困難,失血越多,併發症也越多,成效也較差。目前世界上大型醫學中心普遍建議最佳手術時間在於1歲左右,因此早期發現、選擇最適合的手術方式,仍然是治療此類病童的重要原則。
兒童頭部畸形發生的原因很多,為避免影響寶寶腦部發育及外形美觀,建議家長一旦發現寶寶頭形有些異樣,就應儘速就醫,即早接受治療與矯正。
         
 
封面故事
人工智慧在臨床麻醉的應用與發展
兒童牙科治療的麻醉舒眠處置
達文西機器手臂 輔助心臟手術的麻醉照護
手術後多模式止痛要角∼神經阻斷術
顱顏手術麻醉
醫學報導
2018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與當代癌症治療新浪潮
特別報導
「用愛彌補」∼ 印尼龍目島馬塔蘭義診
社服園地
活動花絮
病人安全
藥物不良反應是什麼? 聽聽藥師怎麼說
飲食營養
逆轉脂肪肝
愛無國界
多指症幼童來台手術 長庚團隊助新生
本月主題
麻醉你我他
焦點話題
2018永慶盃路跑 與亞運金牌選手共同為健康、公益而跑
長庚運動醫學團隊成立4週年 成印尼亞運奪牌選手堅強後盾
嬰兒頭型有異 當心罹患「顱縫早閉症」
就醫新里程 長庚與諾華合作 發表「長庚醫院醫病共享決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