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被忽略的口服抗凝血劑之風險 |
 |
◎高雄長庚臨床藥學科藥師 林雅恩
◎高雄長庚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 吳明恭 校閱 |
 |
 |
 |
83歲的林女士因陣發性心房顫動,曾服用多年的抗凝血劑「可邁丁(warfarin)」,8年前植入心臟節律調節器後,改在他院以「阿斯匹靈(Aspirin)」為預防性治療。近年來被帕金森氏症等多重慢性疾病所困擾,加上女兒過世,出現憂鬱與焦慮症狀,兩個月前開始至本院身心科就診,並服用醫師所處方的抗憂鬱藥物Escitalopram(本院商品名為:「抑鬱錠」)。 此藥物是一種稱為「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ceptor inhibitors;SSRIs)的抗憂鬱劑,多數病人對此藥有良好的耐受性。林女士服藥兩日後,家屬焦急致電諮詢藥師,表示病人膝蓋後方及手背上出現巴掌大小的瘀青,雖長期服用阿斯匹靈,亦未曾發現如此大面積之皮下瘀青。藥師查詢病人用藥後,建議暫先停用抑鬱錠,並盡速回診請醫師評估。林女士的皮下瘀青在醫師停用抑鬱錠、並更改藥物治療後兩週已明顯改善。 憂鬱症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 目前已有許多證據,顯示憂鬱症與心血管疾病、腦中風之間存有共病關係。憂鬱症與抽菸、高膽固醇、家族史一樣,對心血管疾病、腦中風都列為獨立的危險因子。憂鬱症容易影響血小板功能,造成血栓形成,進而成為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故若不治療將加速心血管疾病的惡化。 SSRIs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抗憂鬱劑,能促使血清素作用於神經突觸後而產生抗憂鬱效果(血清素與情緒調節有關。腦內神經元的血清素功能低落,可能是憂鬱症的成因之一)。目前國內常使用的SSRIs包括百憂解(fluoxetine)、克憂果(paroxetine)、樂復得(sertraline)、利普能(escitalopram)等藥物。 副作用的機轉與文獻回顧 血清素在大腦中的含量僅為總量的2%,有9成的血清素都來自腸道;SSRIs在腸道也會改變吸收及調節能力,可能使胃酸的分泌增加或減少(病人最常見的腹瀉或便秘副作用即為此原因)。另外,血清素本身即有收縮血管與止血的功能,SSRIs卻抑制血小板上的血清素轉運體(serotonin transporter),讓血小板無法回收血清素,導致止血的功能下降、出血風險上升。加上人體對外來血清素的反應較大,較敏感的族群(例如老人)就可能發生胃破皮或出血。 2014年台北榮總研究團隊分析台灣健保資料發現,精神疾病患者若服用SSRIs藥物兩週,相較於未用藥者,其上消化道出血機率增加近1倍;特別是過去有胃潰瘍或胃酸逆流病史者更容易發生。研究指出,即使短期使用SSRIs(7∼28天),也與上消化道出血有顯著關聯性,而劑量多寡並無太大影響。 此外,隨著近年來SSRIs應用於「促進中風後運動功能的恢復」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加,SSRIs出血的副作用也被神經科醫師所重視與討論。今年刊登於知名醫學期刊JAMA Neurology的研究也發現:SSRIs明顯提高腦出血的風險,若和抗凝血劑併用,風險更大,比較容易出現的時間是在治療的前1個月。提醒患者:如果併用預防中風的抗凝血藥物,可能增加出血性中風的風險。 以上研究雖然提醒了SSRIs類抗憂鬱劑的潛在出血風險,但並非否定抗憂鬱劑的價值,而是提醒大家對自己的用藥能更了解,包括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一旦出現副作用或疑慮時切莫驚慌,可以撥打藥袋後方的藥物諮詢專線,或提早回診與處方醫師討論。另外,心血管疾病或憂鬱症的治療,除了藥物之外,規律的生活與運動、充足的睡眠、控制飲食與體重和戒菸戒酒都非常重要! 重要提醒 除了抗憂鬱劑之外,併用的藥物中可能還有踩不得的地雷!林口長庚醫療團隊分析2012∼2016年台灣健保資料,追蹤9萬多名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血藥(NOAC)的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發現併用amiodarone(治療心律不整)、fluconazole(抗黴菌感染)、rifampin(抗結核感染)、或phenytoin(癲癇用藥),會增加NOAC使用者因大出血而住院的發生率,建議避免同時使用。 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除了剛發表於醫學領域頂級期刊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2017年10月3日),也將會納入本院藥囑開立提示系統,提醒醫療人員,為患者用藥安全多一層把關。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大學專欄 |
 |
 |
病人安全 |
 |
 |
愛無國界 |
 |
 |
兒童醫療 |
 |
 |
人物側寫 |
 |
 |
本月主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