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卷第九期 106年9月1日發刊
精準快速的牙科治療專刊
科學前線不獨行∼國際生理學聯盟新科會長華瑜教授專訪
◎林口長庚精神科醫師 劉峻豪
  2017年8月,南半球的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國際生理學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Physiological Science,IUPS)剛剛投票選出了新任的會長。對於一個1953年創立、超過一甲子的國際組織來說,選出新任會長並非什麼新鮮事,但是這次的會長卻與之前有很大的不同,因為這是這個世界性生理學界最高學術組織中,第一次有華人擔任會長,同時,也是第一位女性會長,她就是高雄長庚生物轉譯醫學研究所的華瑜教授。
  八月的高雄非常熱,與華教授約在生物醫學轉譯研究所,即使是禮拜天,裡頭還是有研究人員進進出出。華教授比我想像的年輕,一頭俐落的短髮,雖然採訪前早已知道她是享譽國內外的科學家了,氣質卻令人第一眼見到有音樂家或是藝術家的印象。
  華教授剛從巴西參加會議回來,談起國際生理學聯盟,她為我簡介:「在1940∼50年代,幾個歐洲國家的生理學家們都會定期聚會,發表個人研究成果,討論生理學界當前遇到的問題,以及相互交流資源。這樣的制度到了1953年的時候,終於形成了生理學的國際聯盟組織,就這樣一路發展到今天,國際生理學聯盟已經是串連起全世界各個國家生理學會的重要平台。」
  她解釋:「IUPS的使命主要是在推廣學術、教育、以及讓各個國家能有資源互相交流的機會。」除了生理學界學術上的熱門主題以外,世界性的議題、科學研究政策、醫學與科學教育、以及各國相關資源與技術的互相交流等等,都是這個聯盟組織所肩負的任務。IUPS其實隸屬於國際科學會與世界衛生組織,換言之,這樣一個組織並非只有純學術的討論,還隱隱有著政治上與資源分配的意味,更顯得會長位置的責任艱鉅。
  而這一切的開始,始於華教授的大學時代。當年她就讀師大生物系時,就會利用暑假去台大獸醫系與國防大學(當年的國防醫學院)的實驗室學習,也在那時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我特別喜歡動物實驗,我媽媽那時候都說我怎麼每天在殺貓殺狗,因為有時候生理學的實驗會需要犧牲實驗動物嘛!」華教授笑著說:「我發現我有點像外科醫師,喜歡有效率、把一切弄得乾乾淨淨。從剛開始弄得血肉糢糊,到最後實驗做完,流的血只需要一塊紗布就能清理,我就特別有成就感。」由於華教授的努力,加上當時實驗室的主持人相當肯提攜後進,暑期做的研究後來成為華教授頭兩篇論文,就刊登於國際知名的「腦科學研究(Brain Research)」期刊上。
  或許是因為確立了興趣,出國念碩士、博士一路以來的研究主題,都從最初的研究領域出發,也就是「人類的大腦怎麼樣調節心臟血管功能」。在學術上越走越遠,華教授的研究領域也延伸到了自由基、一氧化氮、一直到臨床上的高血壓成因。面對一個問題,華教授不會拘泥於原本熟悉的領域,切入問題的視角從最初的生理學、解剖學,不斷延伸到藥理學、分子生物學、基因體學等等。
  華教授說:「做研究本來就是很辛苦的事。即使到了今天,都還是需要隨時閱讀最新的論文、看看全世界其他研究者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那些方法能用在自己的研究主題上解決自己的問題。當然,一個人的知識與技能有限,這時候就可以透過團隊合作的力量,看看台灣、甚至世界上有沒有哪個團隊會用這種研究方法,能夠一起解決問題。而這也是IUPS的初衷:建構一個研究者之間的交流平台,讓研究資源得以共享。」
  說到台灣的生物醫學研究發展,華教授是表示肯定的,她提到,希望政策能夠更鼓勵創新、挑戰與前瞻的題目,而少一點專一目標導向研究。畢竟能夠對於覺得有趣的題目進行自由發揮的研究,是基礎科學的靈魂。雖然不如臨床或應用科學一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基礎科學的進展通常就是在這些看似無用的成果之中累積,最終變成能使人類文明往前邁進一大步的充沛能量。
  作為一個研究者,華教授是怎麼選擇研究做自己終生志業呢?她說,做研究最重要的是要培養熱忱,覺得自己的研究有意義,並且能在其中感到開心。她在研究中感到最開心的事是看著自己的想法一步步被實驗證實,如拼圖般拼湊出問題的原貌。在這樣的過程中,對自己的回饋不在於論文是否登上頂尖的國際期刊,而是看到自己的成果被科學界的同儕肯定、甚至以之為基礎,創造出更重要的突破與創新。華教授感嘆說:「科學就像一部列車,再怎麼樣偉大的科學家,總是會有下車的一天;前行的研究者們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經驗、甚至走過的失敗道路,都分享給下一代的研究者,讓研究的列車持續向前。」
  在一個以往以男性為主的科學領域,女性的身分是否會遇到困難?華教授說:「最重要的還是在於科學家本身的學者本分。」她不諱言,也還是有些人有男性主義,但是每個人的文化背景跟想法本來就有不同,她倒是抱持著開放的態度。而只要建立起自己的學術地位,其他的學者自然就會對你有了尊重與信任。對於性別議題,華教授的想法是「equal but different(平等但不同)」,男女之間的差異並沒有孰優孰劣。她舉了自己在學會中與各國代表折衝樽俎的經驗,用與陽剛論述不同的柔性對話,有時候反而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華教授的先生-陳慶鏗教授,也是同樣在生理學界赫赫有名的學者。兩人無論在人生中或學術上都是相知相惜的伴侶,令人好奇兩人平時是怎麼互動的?難道都在討論學術嗎?「當然每天都在聊學術,我們連吵架也都只有吵學術上的意見分歧啊!」華教授笑著說:「對於生活的其他部分我們的個性都很大而化之,每天最大的問題應該只有晚餐吃什麼而已。」不過夫妻檔都在同一個領域,會不會容易被別人說是沾了對方的光呢?華教授對此倒是坦然:「雖然我們兩人的研究領域有重疊之處,但是相近的領域卻同時有兩種看法,更能磨擦出不一樣的火花。雖然也有可能被別人說閒話,但是自己對自己工作的肯定比較重要,別人的看法倒不用想太多。重要的是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別人怎麼看你。我對名利沒有那麼重視,該有的榮譽即使晚5年、10年才來都沒有關係,甚至都不來也沒差。我們就像一個團隊,團隊裡面誰比較受到重視,根本不是個問題。」
  也因為兩人從一開始就是研究上的夥伴,華教授當年就隨著陳教授從美國、新加坡輾轉回到台灣,在台北榮總開展自己的專業,後來輾轉來到高雄長庚。從北到南,從公家部門到私立研究機構,不管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都有很大的改變。她覺得,公家機關的經費需要前1∼2年就提報,如果之後要變更採購型號規格什麼的都很麻煩;在長庚就比較沒有這些限制。但是相對的,長庚對學術成果發表的壓力比較大,但對研究者來說這是一個好的壓力,畢竟是一種督促。
在這短短的訪談之中,從很多地方可以發現華教授的熱情,那樣的熱情才能夠支撐自己在孤獨的研究道路上走那麼遠的路,甚至一路走上了國際舞台。那樣的熱情來自於愛自己的研究,也愛自己的生活。對她來說,生活與研究是不可分的,在這裡面有她自己的熱情與藝術,也有自己的意義存在;與此相比,誰頒發了什麼獎項或榮譽給她,反而不是那麼重要的事了。
         
 
封面故事
數位製程人工植牙之臨床應用
讓牙齒更白更美麗∼牙齒美白技術
新聞紀要
打倒「惡視力」∼眼角膜神經再生術
第四屆癌友歌唱比賽∼唱出生命新力量
醫學報導
肌筋膜疼痛症 乾針治療超音波導引效果好
淺談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特別報導
長庚之美∼帶著希望到印尼
心靈點滴
秘密
大學專欄
應用於髖臼重建手術之新型「萬向互鎖式髖臼強化器」
病人安全
談牙科防範拔牙處置部位錯誤的策略
飲食營養
呷老也要有骨氣∼骨質疏鬆症
我心深處
紀念謝貴雄教授逝世20年
愛無國界
戰勝淋巴水腫 重現美妙舞姿
長庚健康影音館
單日快速植牙∼全口重建新選擇
兒童醫療
膽道閉鎖
人物側寫
科學前線不獨行∼國際生理學聯盟新科會長華瑜教授專訪
本月主題
快速且精準的牙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