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卷第五期 113年5月1日發刊
兒童餵食困難
掌握正確原則,教你健康吃素
◎林口長庚營養治療科營養師 蕭琬亭
過去人們吃素,多因為宗教信仰,或為了治療癌症等疾病,近年來由於慢性疾病普遍,加上氣候暖化等問題,讓大眾開始探討食物的來源與內容,以追求更為健康、有品質的生活為目標,素食也因此搖身一變,成為新的飲食風潮,甚至有人提出「吃素食,救地球」的主張,許多學校及企業也開始實行「週一無肉日」。根據國民營養調查的結果,目前約有10%國人選擇素食飲食,但真的每個人都適合吃素嗎?素食飲食,最重要的就是須考慮營養的完整性與均衡度,以及考量生理的需求,例如是否懷孕?是否是兒童生長期?是否正進行腫瘤治療?儘管素食好處多多,但若不當的飲食習慣則很容易造成營養問題。
素食的種類及優缺點
依據行政院衛福部公布的素食種類,可分為:「純素或全素」、「蛋素」、「奶素」、「奶蛋素」及「植物五辛素」五種,可隨個人飲食習慣決定是否攝食奶、蛋、植物五辛(乃指蔥、蒜、韭、蕎:小蒜、興渠:洋蔥類)食物。另外因應大眾便利性,更衍生出所謂的「健康素」。
純素食:只攝取植物性食物,食材範圍小、選擇少,容易出現營養問題。
奶蛋素、奶素、蛋素:除攝取植物性食物外,尚可補充奶類、奶製品或蛋類。
植物五辛素:除攝取植物性食物外,還可含五辛及奶蛋類食物。
健康素:以促進健康為目的,適度選擇而非完全排除動物性食物,重點是低油、低鹽、選擇在地與當季的食材、不用加工素料,不加過多的人工調味,以體會食物原本的美味與營養。
根據研究指出,素食飲食可攝取較多的植物類食物,飲食中膳食纖維與維生素A、C、E等抗氧化物含量較高,豆製品取代肉類而減少了動物性脂肪的攝取,確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癌症(如直腸癌)、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病的罹患率;但各種素食種類有其不同的規範與限制,因而影響食材的選擇範圍,加上如素者的營養觀念不足,在臨床上常見因而營養失調的例子。
飲食不均衡 健康亮紅燈
素食者若飲食的內容過於偏頗,長期下來容易造成營養失衡,尤其以吃全素(純素食)的人營養失衡問題最為嚴重,因為食材選擇少,在臨床上常見的營養問題就是貧血,患者常有臉色蒼白、肌肉無力、疲倦嗜睡等症狀,這些問題通常是因維生素B12、鐵質不足所造成。
維生素B12僅能從動物性食物獲得,例如:牛肉、魚肉、家禽類、蛋類與奶類;而紅色肉類(如:牛肉、豬肉)則富含鐵質,素食者因為不吃動物性食材,這兩種營養素的來源受限,最容易缺乏而造成貧血。此外,一般人可從動物類食品中,獲得大量的蛋白質,但對素食者來說,若無法從植物性食品(如:黃豆)取得足夠的蛋白質,就容易造成免疫力降低、傷口癒合延遲。而鈣質、維生素D和我們的骨質息息相關,奶類、奶製品含量豐富,純素食者不吃奶製品,倘若又不曬太陽就容易缺乏而產生骨質疏鬆的問題。
素食隱藏的陷阱
「我怕吃素營養會不夠,所以就吃很多啊!哪知道會一直胖起來。」這是許多素食者對營養攝取的迷思,認為吃素一定會營養不足,因此增加每餐食量,或者在正餐之外,額外進補。其實素食中,有不少富含醣類的根莖類食材,熱量並不低,加上傳統的素食烹調也多半採取油炸、高油快炒的方式,一不小心就會吃進過多的熱量,長久下來,自然會愈吃愈胖,而膽固醇與血糖也一直居高不下。
坊間的素食餐館,餐點變化多,但也潛藏不少危機。植物類食材本身多半味道清淡、如以原味直接入口,一般民眾接受度不高,因此業者往往在料理時,加了糖、鹽等一堆調味料。也有不少人擔心素食無肉,容易餓,所以多以油炸方式烹調,或在飯後吃進大量甜食或水果,反而導致油脂量與糖分攝取過高。
許多吃素的老年人由於獨居或行動不便,難以出外採購新鮮蔬果,食材種類大幅減少,只以簡單的醬瓜、麵筋、豆腐乳罐頭搭配稀飯、饅頭等主食打發一餐,雖然方便快速卻營養失衡,容易造成營養不良而誘發慢性疾病。
掌握正確原則 教你健康吃素
一、均衡飲食樣樣足
食物可簡單分為全穀根莖類、豆魚肉蛋類、蔬菜類、水果類、低脂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
全穀根莖類:提供碳水化合物及部分蛋白質,其中未精製全穀根莖類(如:糙米、燕麥)可提供維生素B群、膳食纖維及微量礦物質(鎂、鋅)。
豆魚肉蛋類/奶類:在「純素」及「蛋素」者,可以黃豆製品、蛋類取代;而「奶素」、「奶蛋素」者建議增加低脂或脫脂奶類攝取。豆類食物和全穀類的蛋白質組成不同,建議將兩者一起食用,可以達到「互補作用」,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
蔬菜/水果類:蔬果富含膳食纖維及維生素、礦物質,還有植化素,但須注意水果含有糖分,與低熱量的蔬菜不同,吃多可能導致血中三酸甘油脂偏高,因此蔬菜和水果是不能互相取代的。而深色蔬菜(如:菠菜、莧菜)富含維生素B2、葉酸、礦物質鎂、鐵等營養素,建議素食飲食中蔬菜類攝取應包含至少一份深色蔬菜。水果富含維生素C,而維生素C與鐵的吸收率呈正相關,餐後搭配水果可加強鐵的吸收率。
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油脂可幫助脂溶性維生素吸收、為人體提供必需脂肪酸以維持正常生理代謝。葵花油、大豆沙拉油、橄欖油在高溫中容易氧化,建議不要用來油炸食物,椰子油和棕櫚油雖然是植物油,其所含飽和脂肪酸卻比較高,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不建議食用太多。堅果種子類食物係指黑芝麻、白芝麻、杏仁果、核桃、腰果、開心果、夏威夷豆、松子仁、各類瓜子等。建議每日應攝取一份堅果種子類食物,同時建議多樣化選擇以均衡營養攝取。
另外建議純素者可補充綜合維他命或維生素B群以避免惡性貧血(維生素B12缺乏)。
二、口味清淡保健康
日常飲食可以天然辛香料(如:薑、蒜、番茄、檸檬等)取代調味料減少鹽分攝取;多用蒸、煮、烤取代油煎、油炸等烹調方式;少吃醃漬食物、精緻加工、含糖高及油脂熱量密度高的食品(如:勾芡、糖醋類食物),飲食中應做到少油、少鹽、少糖以避免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產生。
三、粗食原味少加工
素食的加工食品,多以大豆分離蛋白、蒟蒻或香菇梗等經過加工製程做成類似肉類造型或口感的仿肉食品,製作過程中經常會添加食品添加物,以增加風味或口感,因此建議素食飲食應多選擇新鮮食材,少吃過度加工食品。
四、運動日曬不可少
每週三到四次,每次花30分鐘進行有氧運動可提高身體的基礎代謝率,還可消除堆積的體脂肪,而台灣地區全年陽光充足,每天日曬20分鐘就足以在體內能產生充足的活化型態維生素D來幫助鈣質吸收,所以建議素食者應適度進行戶外體能活動消耗熱量,避免維生素D缺乏的問題發生。
吃素雖然是風潮,但也要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循序漸進,以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而特殊族群(如孕產婦、發育中的兒童、癌症病患等)建議可至營養門診諮詢專業營養師,一同討論規劃出適合你的素食飲食。
         
 
封面故事
嗜伊紅性食道炎∼被忽略的兒童腸胃道疾病
小孩也會火燒心?談兒童胃食道逆流
我好胖,我不敢吃飯∼認識神經性厭食症
家長如何面對兒童餵食困難
醫學報導
晶片檢測急性腎損傷,迅速提供臨床診斷
腎源性益生菌 Lm 在改善腎功能的研究新知
中醫報導
降膽固醇吃紅麴∼你吃對了嗎?
兒童醫療
認識兒童性早熟
本月主題
兒童餵食困難∼孩子好好吃飯也是一門學問
焦點話題
長庚質子治療大型肝癌突破
台灣跨性別手術的最新進展∼3D 內視鏡取腸併隱痕女陰成型術
台北長庚為 102 歲血液透析治療人瑞慶生
長庚達文西在中台灣、精準微創在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