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卷第八期 104年8月1 發刊
生育保存專刊
兒童常見問題∼扁平足
◎嘉義長庚復健科主任 陳凱華
「我家小朋友已經2歲了,每次帶他去遠足,走沒有多遠就走不動要抱抱,不曉得是什麼問題?」這種疑慮經常出現在復健科門診,困擾著不少的父母們!原來是足內側腳弓消失─扁平足所致。
扁平足是足部內側的腳弓消失(圖一),俗稱「鴨母蹄」。一般而言,扁平足可分為固定型(fixed)及易彎型(flexible)。固定型扁平足是腳在懸空或著地時都看不到腳弓,易彎型扁平足是腳在懸空時仍有腳弓出現,但著地時就看不到。
依目前醫學文獻指出,導致扁平足的先天性因素包括:骨骼異常、全身性韌帶鬆弛、男性等,後天性因素包括體重過重、外傷、外側肌腱張力過高等。
一般而言,在1歲以前的嬰幼兒因皮下脂肪較厚,難以確定是否有扁平足。有時候須等到孩童已經可放手走路階段,觀察懸空及著地時是否出現腳弓、是否有扁平足導致足部變形如大拇趾外翻、腳後跟是否有外翻、是否有扁平足導致的不適等因素決定。國內專家曾針對1,024位5∼13歲的學齡孩童作足部篩檢,發現扁平足的盛行率可達28%。
扁平足所導致的臨床症狀,主要是由於內側腳弓消失後,腳底及小腿肌肉因需要代償性過度用力,導致腳底、腳後跟及小腿酸痛,在孩童期便容易出現腳酸、走不動,要父母抱抱等現象。當扁平足合併大拇指外翻,則容易造成第一節蹠趾關節紅腫發炎。有時,扁平足未經治療,由於長期走路時的生物力學異常,會進一步導致膝關節內側、髖關節外側、下背肌群的受力異常,在成年人就容易出現關節酸痛、下背痛及不能久站等症狀。
扁平足的治療目的包括:(1)維持足部在走路時在正常的生物力學位置,(2)減少扁平足導致的次發性變型(如大拇趾外翻、腳後跟外翻),(3)減少扁平足導致的疼痛症狀。非手術的治療方式包括穿戴特製鞋墊和運動治療。
扁平足專用的鞋墊,主要特徵是在鞋墊內側附有一個內側腳弓墊,主要可讓足部在走路時維持正常姿勢,並增加內側腳弓的支撐、緩衝走路時的壓力,因此可減少肌肉代償性用力,減少肌肉酸痛,降低大拇趾及足後跟變形等問題。對於不同嚴重程度的扁平足個案,醫師會依照變形的程度及位置,建議在鞋墊前內側或後內側增加斜度。目前市面上有關扁平足鞋墊非常多樣,建議孩童需經專業人員評估後,再選擇適宜的鞋墊,以避免穿戴不適合的鞋墊造成其他足部問題。
此外,由於扁平足專用的鞋墊比一般的鞋墊厚,而小孩子的足背一般比較「澎」,在選購鞋子時宜以「高、寬、硬」為原則,「高、寬」是指鞋頭部分要夠高、夠寬,「硬」是指鞋後跟部分要夠硬,如此孩童穿著扁平足專用的鞋墊時,腳趾才有足夠的活動空間,足部才能維持的生物力學位置。
運動治療方面,首要是放鬆小腿及腳底繃緊之肌肉。放鬆伸展方式是請孩童將一腳伸直放鬆,照顧者左手扶著孩童腳踝後方,右手放在足部,然後右手緩慢地將孩童的腳尖向上翹起,在最大的角度停留10∼15秒後放鬆約2∼3秒,再連續10次後換另一腳,每天2∼3回(圖二)。一般而言,做這種伸展運動時,孩童只會感覺小腿及腳底肌肉有緊緊的感覺,不會疼痛。如果有明顯疼痛感覺,代表伸展的角度太大。
另外,醫師亦會建議孩童需同時接受腳底肌力訓練,如用腳趾撿地上的碎紙、抓放小玩具、走樓梯、騎腳踏車、游泳等,藉此讓小腿及腳底肌群更強壯,可承擔更多施於足部的負荷,疼痛症狀因而減輕。
扁平足的孩童在臨床上不一定會出現症狀,而一旦出現症狀多以足部疼痛表現,建議及早讓醫師診視及治療,減少扁平足導致的併發症。
         
 
封面故事
中東呼吸症候群 冠狀病毒感染症簡介
生育或絕育?一個在癌症治療前應先思考的問題
怎麼吃最好孕? 助孕飲食推薦
從實驗到臨床,談卵子冰凍技術的過去與未來
當凍卵不止是醫療
新聞紀要
林口長庚醫院104年度早產兒回娘家
104年度上半年長庚體系榮譽事蹟彙編
醫療時論
人本關懷與實證醫學兼備的孕產照護∼從英國凱特王妃的孕產史談起
醫學報導
內脛壓力症侯群
上半規管裂開知多少
養生文化村報導
畫南瓜,其實是在回憶這一生的精彩
飲食營養
醣&糖大不同
我心深處
路長情更長∼長照路我們陪您走
白話醫學
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
新型超級細菌NDM-1
矽砂床
突發性耳聾
長庚健康影音館
著床前基因診斷(PGD)
兒童醫療
兒童常見問題∼扁平足
增刊目錄
胸廓出口症候群
肱骨外側上髁炎
腱鞘囊腫
髕股骨症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