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袍加身典禮紀實 |
 |
◎長庚大學醫學系醫預科主任 鄭授德 |
 |
 |
 |
在長庚大學一位醫學生踏入學習醫學的領域起,內心之中所感受悸動的強烈,莫過於在四年級末,即將踏入醫院見實習之際,領受這一件具有鮮明符碼的醫師白袍這一刻。 回想起這一群未來社會大眾的健康守護者,絕大部分自年幼之時,便已具有過人的學習能力,加以自身不懈怠的努力,不斷地反映在各次大大小小的考試之中。其中部分或許受到家人的薰陶,加上師長的讚揚鼓勵,同學的相互砥礪,這一群大家公認「會讀書」的孩子,自然而然地步上習醫之路。也不知是誰規定的,成績優秀就得選醫師這個行業。或許也有部分是因為肩負了改變家族的命運而努力;當然,也有自幼感受到周遭人群的病痛,生命的起伏,因而立志消滅疾苦,堅定地投入這個廣被需求的職業,當作個人的志業。不論最初的動機如何,也不管進入醫學系的途徑為何,最終是濟濟「醫」堂,進入了本校醫學系,開始接受醫學教育的洗禮。 過去經歷七年的醫學士學位取得過程,其中包含一年的各科實習,在民國102年起改制成為六年。並不是縮減了學習的時間與內涵,而是將第七年的傳統上以學生身分(無醫師執照)參與的實習合理合法化,改變為具備醫師執照之「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俗稱PGY,詳見長庚醫訊36卷3期2015年3月1日「醫學教育新思維專刊」)。不論現今醫學生的學習過程如何變革,擔任一位稱職醫師所須要培養的核心能力,只會更加明確;在學習過程的邏輯性與努力進取的動機上,也力求合理化與精緻化。畢竟,我們投注巨量資源所進行培養的醫學生,不僅是由其父母一點一滴含辛茹苦所栽陪,也背負著家族未來的期望;更是未來大眾包括您我健康的託付對象。 因此醫學系的紮實課程,當然有其道理,這對於即便是優秀的醫學生,也是不輕鬆的過程。為了讓一路闖關入學的學生們,了解學習這些課程的目的不再是如同過去,有一個近期的期中考或期末考,或是兩三年後的入學考試要闖關;而是真正為了練就一身未來在職場上合乎社會期盼的工作態度與能力;醫學系學生在他們初入學的階段,便透過各個領域的典範醫師現身說法,甚至由這批醫界新血個別的家族導師們,引領初生之犢見識在實際運作的職場─醫院裡醫師的角色,面對有求於醫的病人應有的態度及溝通的能力,與職場同僚之間建立團隊合作,自己的身心健康與生活調適的重要。雖然,這些初階的醫學生尚未具備專業的診治能力,這樣的經驗應當是給予他們莫大的啟示,也對於自身能力的未足,與在未來階段所應當建設的學習態度與知識技能汲取的能力,有一個初步的認知。這麼一來,對於學習這些目前看是輕鬆無用的醫學人文課程,以及尚且難以與臨床工作聯結的基礎醫學課程(生化、解剖、生理、微生物等),在學習目的上也能有個學業成績以外的動機。因為,我們深信「態度決定高度」的真理,對於引領這群懵懂未知的初階醫學生,這是首要催熟之過程。 今天菜鳥準醫師在經歷了將近四年的魔鬼基礎訓練之後,即將接受進一步的臨床訓練。在師長嘉言勉勵之後,個別領受並穿著白袍的喜悅與沉重,在師長、親人見證之下,進行莊嚴的宣誓儀式。他們走到這一步並不輕鬆,歷經多少的團體活動,理解團隊合作的可貴力量;多少的志工時數,體會出助人的喜悅;多少的學習報告,了解到自我學習彙整能力的必要;多少的考試測驗,驗證到紮實知識的汲取,別無他途;多少的嫻熟操作,建立起「我很行」的信心;在各學期的魔王層層把關之下,建立同學間的革命情感。這些種種回憶及感受,一時之間湧上心頭,如同文初所言,確實是個非常有感受的時刻。不僅僅是菜鳥準醫生個人,在其父母內心想必也是喜悅的時刻;在一位身為魔王之一的解剖學科教師而言,也衷心期盼這一群即將完成基礎訓練的「半成品」,能夠順利承受進一步臨床訓練的堆砌,如同所有眾人的期盼,成為其本人一直以來信誓旦旦所言的良醫。如此,我終將不辱個人身為老師的社會使命。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白話醫學 |
 |
 |
兒童醫療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