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卷第七期 104年7月1日發刊
泌尿外科專刊
副舟狀骨
◎嘉義長庚復健科主治醫師 莊逸玟
所謂「副舟狀骨」(Accessory navicular bone)是指內足部舟狀骨附近多一個附生小骨。這種先天性的骨性變異出現比例約10∼14%,其發生之原因乃因中足在形成時發生第二骨化中心,而其形成之骨骼未與舟狀骨融合成單一舟狀骨所造成。副舟狀骨可以是獨立的游離小骨,也可能以骨性結構或軟骨聯合與舟狀骨相連結,而其上有脛後肌腱附著,而脛後肌腱為支撐足弓的重要結構之一。
大多的副舟狀骨不會造成任何症狀,但是少數人因為副舟狀骨結構不穩定,會造成發炎、疼痛。臨床理學檢查可在內足部舟狀骨突出位置有壓痛。踝部X光可以看到副舟狀骨與舟狀骨是否有相連。軟組織超音波幫助辨別是否合併有軟骨聯合發炎、脛後肌腱發炎或其他韌帶受傷。
治療有症狀的副舟狀骨,可以先嘗試穿著適當的足弓墊,以減輕脛後肌腱的拉扯與負擔,也可以嘗試局部類固醇注射,以減輕發炎。若是長期保守性療法無效或是運動員及舞者等有高度運動需求病人,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封面故事
高齡泌尿緒論∼老人家如何看待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
攝護腺肥大手術新利器∼微拉雷射
攝護腺肥大治療新趨勢
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簡介∼林口長庚泌尿科之近況
新聞紀要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30週年慶祝晚會紀實
「戀戀母親、我愛您」母親節活動紀實
「溫馨慈母情」護理之家母親節關懷活動
長庚科技大學原住民校友回娘家活動紀實
與麥當勞叔叔「一起洗手趣」
104年度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器官捐贈感恩追思大會
白袍加身典禮紀實
醫療時論
泌尿外科的發展及趨勢
醫學報導
孕中漏尿有良策骨盆運動療效佳
心靈點滴
我們這一班
養生文化村報導
健康活力 運動新生活
病人安全
落實病人辨識挺安全
飲食營養
紅斑性狼瘡飲食原則
白話醫學
鉛中毒
母嬰親善
兒童醫療
兒童肝脾腫大∼談C型尼曼匹克氏症
增刊目錄
副舟狀骨
冰凍肩
內八字足與外八字足
梨狀肌症候群